不支持Flash

注重科学性、鲜活性与思想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 15:09   中国教育报

  高考命题在注重科学性与鲜活性的基础上突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在多元建构的社会影响中有效而灵活地体现主流价值观这一特点,不仅深刻反映了新课程价值取向,而且集中反映了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革新。

  例如广东历史卷第27题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这是一道有关“中国形象”的、融历史观与价值观于其中的一道典型题目,虽然用的是历史材料,却契合了当前中国迅速发展所面临的“形象”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成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6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通过第(3)(4)问,尤其是第(4)问的“中国形象变化的启示”问题,让考生回归现实,思考中国未来。通过考查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看法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西方人的各种对“中国形象”(包括正面与反面的)的解读,由此必然产生出一种“中国形象”与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思考。这种历史材料题,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热点不露痕迹地蕴含到史料之中,又通过问题设置巧妙地进行现实回归,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导向性,也有利于引导中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08高考最新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