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往年获奖作品展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 16:57   新闻晚报

  【获奖作品】

  “道”与“文”——从《文心雕龙》谈起

  作者:江睿杰,毕业于复兴高级中学,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古今中外对“道”的重要性一直有反对的意见,尤其是在近代工业革命后文人地位急剧下降的时候,有一些人由于逃避现实等原因,对“道”的重要性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种倒退。如王尔德说,“显示艺术而隐去作者系艺术之目的”,施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等。但事实上没有完全隔绝于社会的人,因而不可能存在完全泯灭道的痕迹的作品。 “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有“道”才有文,无“道”则皮之不存,文将焉附?

  如何处理道与文的关系是接下来刘勰和本文均要解决的问题。

  刘勰过人之处在于他穷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废文。 “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其中蕴藏了一种态度,即并不要求作者完全按照圣人之道去创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寻“道”的本意。

  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与时高下” ,人的禀赋各异,看问题受时间空间各种因素影响,虽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结果却极难有完全相同的。由于对道的追溯结果不同,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学作品上会有迥异的表现。所以无法片面的去追求用完美的“道”来评价和指导文学创作,那样势必会造成没有一样能够使用的标准的荒谬局面。文学的价值存在于追溯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在文字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礼教治政云尔”等,就忽略了文学本质的特殊属性,而将之简单等同于宣传工具。而缺乏了文字这个媒介,文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形式。刘勰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式和内容并重,怎么用文字来尽可能贴切的表达“志”才是文学创作应当关心的问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新闻晚报·升学周刊》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