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10:27   《北京考试报》

  北京考试报记者 郝 娜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今年该校招生情况怎么样?考生该如何备考?日前,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该校招办主任周旭峰。

  招生计划总体稳定

  记者:今年贵校招生计划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周旭峰:我校今年招生计划在总体规模上继续保持稳定,但在专业计划上将略有调整。学校将重点参考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整计划,就业较差的专业将减少招生数量乃至停止招生。综合考虑各地考生数量以及我校生源质量,对分省计划进行微调。具体招生专业和计划将于教育部批准后在本月底公布。

  记者:特色专业有哪些?

  周旭峰: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优势和特色突出。学校拥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还有植物学等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这些国家重点学科辐射到学校的大多数本科专业,可以说学校有一大批优势专业。

  从考生报考热度来说,理科试验班、生物科学类、食品类、环境科学类、经济学类等专业比较受青睐,竞争也相对激烈。此外,学校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也受到考生的普遍关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理科试验班的情况。

  周旭峰:我校开设有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2个理科试验班,每年各招生50人。理科试验班的学生在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奠定学生宽厚的数理基础,高年级在自由选择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学校为试验班配备了最好的师资,创造了最好的实践条件。理科试验班的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可达70%,在出国深造等方面也将获得重点推荐。

  从招生上来讲,理科试验班除在各省通过高考录取外,还在入学后从全校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因此学生综合素质是全校最好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专业选择机制灵活

  记者: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专业,入学后还有机会再转专业吗?

  周旭峰:我校允许学生在第二学期初和第三学期初有2次机会申请转专业。学校在转专业的时候不设统一限制,不做统一的硬性要求,而由学院根据空额和学生报名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入校后成绩较好的学生申请转入热门专业比较有把握,而对目前专业确实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稍微靠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转入竞争稍弱的专业。

  除转专业外,学校还有30多个专业按10个大类进行招生,每个大类下面涵盖了多个专业。学生可在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具体专业,这也给了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还设有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这也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另一个专业的机会。

  记者:贵校是否有专业级差,录取时能满足大多数考生的专业志愿吗?

  周旭峰:我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以实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采取分数级差处理,具体级差见学校公布的招生章程。

  学校近年来专业志愿满足率超过85%,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超过50%,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自己心仪的专业。

  报志愿先选学校

  记者:贵校对二志愿的高分考生有什么政策?

  周旭峰:在第一志愿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我校承诺继续招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就北京而言,我校每年均在录取时增加10余名招生计划,用于录取理工类二志愿高分考生。二志愿高分考生的录取分数一般要超过当年重点线100分以上。

  记者:请您为考生报考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周旭峰:考生在报考前要大致确定出自己的专业志向,并对自己的成绩排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对所报考的高校进行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高校的专业实力以及往年录取情况。

  在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问题上,我建议考生首先选择学校,不要因为暂时没进入理想的专业而放弃整个学校。考生在入学后还能通过转专业等其他途径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专业选择可以不用一步到位,但是学校是没有办法调整的。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谭东女儿的自述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