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长的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3日 14:10   新浪教育

  二、谈谈学长的经验

  我的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两年的时光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度过的。早在1995年,出于培养通才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曾经组织中文、历史、哲学三个院系合办文史哲实验班,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保送生,以“通口径、宽培养”作为教学模式。实验班存在了将近10年,2005年5月底,荟萃了众多名师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宣告成立。在成立当年,从2004级和2005级在校生中通过考试的方式分别挑选30人编班。2006年通过高考招收了35人,2007年开始实行本硕连读六年制的教学计划。

  在我们本科入学的2000年,实验班对招生方式进行了改革: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的入学新生统一编班学习两年,在大二结束前,根据两年的期末考试成绩,筛选排在前一半的考生,对其单独组织考试,录取率为50%。就这样,在大二结束前,我考入了改革后的第一届文史哲实验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中国哲学史、德国哲学、西方现代美学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我都有过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在大学的各个院系中,中文系算不上热门专业,受关注的程度也不算高。学习中文专业的人有多一半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中文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和首选。但是,不论在什么院系和专业,也不论是不是兴趣所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和收获会在日后让人受用一生,而且,一个人的习惯、性格、气质都是在这时成熟定型的,所以,本科学习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后来的研究生阶段。

  大二开学伊始,我就接触到了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语言学概论,这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结构、性质和功用的课程,通过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日后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打下基础。

  文学以形象思维见长,相比之下,语言类的课程在这方面要略逊一筹。但语言是我们日常和别人交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语言理论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总地说来,虽然语言类型和语言现象多种多样,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学概论中的许多名词术语看似枯燥难懂,但如果善于发现,都可以在言谈话语中找到对应的生动范例。比如词缀,这一概念在象形文字中也许很少出现,但我们在英文单词中却经常能够见到。比如unimportant,“un-”就是important的前缀,该词缀放在单词前面,用来表示与单词的本义相反的意思。又如worker,“-er”是work的后缀,该词缀往往放在动词的词尾,表示从事该职业、工作的人。理解了不同词缀各自的含义和它们在单词中出现的位置,也就可以推断出一个不熟悉的单词的词类和大致含义。

  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语言现象也都可以用语言学概论涉及的理论来阐释。例如方言,我国方言种类众多,对于同一个词,不同方言的发音和重音常常不同。比如北京话常常带有儿音,读音轻快。字和字组合成词时读音发生变化,语言学称之为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等现象。例如北京话说“土改”,我们听起来的发音是“涂改”,因为两个三声字读起来拗口,所以第一个字改读二声。这就是语流音变中的异化。又如北京土话读“言语(说话的意思,作动词)”,我们听起来像是“园艺”,而且第二个字读轻声,这实际上是语流音变中的换位,即第二个字发音的音素被挪到了第一个字的位置。

  既然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理论总会具有一定深度,但它不可能脱离生活,如果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往往会加深理解。记得语言学概论的期中作业要求以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为题写一篇文章。写文章,尤其是理论文章,最忌讳大而全,非但无法面面俱到,内容庞杂还会导致重点不够突出。当时任课教师反复强调的是:“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以这一观点为立论基础,我只选了三则旧北京的俗谚——“里九外七皇城四”,“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天棚鱼缸石榴树”,通过内涵分析和今昔对比,表现了我生长于斯的这座城市在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后来,在参加实验班的笔试时,面对一道语言学的主观表述题,我同样以此为题,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语言类的课程较为偏重理论,学习时要注意和生活现象的联系。而文学类,尤其是文学史的一系列课程,则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学习中文的人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这是由专业特点决定的。首先,文学创作就是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来传达作者对于社会和时代的认识。每每提到一部作品,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总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讲到巴尔扎克,我们会想到吝啬的葛朗台和命运悲惨的高老头;提到《红楼梦》,我们会想到泼辣的凤姐、心机极重的薛宝钗和搞笑的刘姥姥。其次,我们学习文学史类的课程,也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具体形象,去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些无不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具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确,虽然它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和历史环境下,又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家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如果赶上好的任课老师,学习这门课会感到非常精彩。幸运的是,我当时遇上了以研究新诗和闻一多闻名的程光炜教授。

  为了训练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程老师很看重课堂上的讨论互动,他会指定一部文学作品,让我们课下搜集相关材料,形成文章,并在课上发言。要求在十分钟的规定时间内,阐明个人的观点态度。他给我们指定的篇目是曹禺的经典戏剧作品《雷雨》。

  研究《雷雨》,就不能不仔细探究周朴园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如果单纯从阶级立场分析,认为他冷酷无情、压榨剥削工人,不无道理。但《雷雨》的魅力和价值远不止于此。追根探源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作为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命运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他早年间突破门户观念的局囿和侍萍结合,还生下了长子周萍,但后来终究迫于世俗的压力抛弃了她。这一举动不仅造成了日后诸多相关人物的一系列悲剧命运,更是让他直接成为悲剧的承受者。自此,他的性格变得十分复杂,在家人和工人面前表现出一派威严,没有人可以抗拒他的绝对权威。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保留着对侍萍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念是以侍萍的死作为前提的。多年以后,当彼此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时,围绕着周朴园,各种矛盾得到了总爆发,并以四凤、周萍、周冲等年轻生命的无情消亡而告终。而作家塑造众多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不幸遭遇,实乃意欲探寻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抗争性。当时,我围绕周朴园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及其形成原因,展开论述了它的具体表现和在故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写了《宣泄·毁灭·悲剧》一文,文章的立意和论述都得到了程老师的认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各门专业课中学时最长、涉及内容最多的课程,学习时间长达一年半,共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教我们元明清文学的是张国风老师。张老师讲课,善于用冷幽默制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大家在会心的笑声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到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对于贾母,他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慢条斯理地说:“贾母斥责儿子、心疼孙子的实质,是在和儿子争夺对封建统治接班人的领导权。”顿时,底下笑成一片,与此同时,也深刻认识了隐藏在人物言行后面的出发点和动机。又如,人称“二奶奶”的王熙凤作为管家,精明能干。这个说一不二的厉害人物在生日当天抓住了鲍二家的和丈夫贾琏偷情,先是大吵大闹,及至丈夫拔出剑来要杀她,她却吓的往贾母那里跑。好好的一场生日宴不欢而散。对此,张老师同样表述了个人见解:“王熙凤再厉害,也是个女人,而且有短处——没儿子。所以,贾琏在外面拈花惹草,她再哭闹,也无可奈何。更别说贾琏因为这个要杀她了。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