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2009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中国“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赞赏。“高考”作为一项国家考试制度,是对考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考察与检验。“高考状元”作为各省市高考第一名和高考成绩的最高分得主,在中学阶段对已有知识的领悟与运用方面领先其他人,学习已有知识的方法比别人先进有效,是在高考过程中的成功者,是现行高考人才选拔竞争中的获胜者。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及其就读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高考状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每年揭榜后,“高考状元”都能引起考生、家庭、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考状元”作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现今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状元情结”,高考状元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一、考生及家长,“能否成为高考状元”、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优胜者,已成为相当多学生的追求与家长的普遍心态,了解借鉴状元的学习方法与家庭教育方式,力争成为高考状元、或者向高考状元看齐靠近,自然受到我国广大考生及其家长的高度关注和崇拜。
二、高校,“能否招收到高考状元”、招收到高考状元数量多少,已经成为衡量我国大学是否是世界名牌与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考的一大主要目的即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招收状元考生的数量多少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状元归属”已成为衡量名牌高校综合声誉的“风向标”。因此,高考状元历来都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状元之争”关系到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高考状元心之所向”关乎到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竞争性位置和发展潜力。
三、中学,“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培养出的状元数量多少,已成为衡量中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考状元已成为一些中学进行招生宣传的一个“亮点”、吸引优质生源的法宝,自然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专家重点研究主题之一。
四、商家,“能否有效利用高考状元”,已成为提高商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借助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的“高考状元”,充分挖掘与利用他们的商业潜值,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因此,每年高考揭榜后,高考状元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国内一些企业就会通过重奖高考状元来提高企业关注度,重金邀请状元为本企业产品做代言,形成了独特的状元经济。
五、新闻媒体,“能否及时、深度报道高考状元”,已成为衡量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显性标志。高考状元所特有、稀缺和不可取代的新闻价值和广泛关注度,历来是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在高考状元报道中取胜或者保持不落后,有助于提高或者稳定媒体的影响力、知名度。
六、教育主管部门,“能否及时总结高考状元的培养经验”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和衡量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对高考状元现象进行全面探讨,总结其中的规律利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政策,积极引导学生家长、中学大学等利益相关方正确认识、合理对待高考状元现象,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将社会各界对高考状元的关注与热情导入合理轨道,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理性看待“状元情结”, 积极反思高考状元社会影响
高考制度作为目前暂时无法替代的选拔人才方法,其积极影响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也值得反思。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而应该包括各种自学成才的人才。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方面走在前面,特别是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如何去识别那些“不拘一格”的人才——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应该是发现那些“不拘一格”的人才——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怪才、偏才的指导思想。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主要结论是:除了1—2%的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杰出人才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这就是说95%以上的正常儿童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只是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上的不同而已。
因此,希望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不拘一格”的人才——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放眼百年大学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并不罕见,比如,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何其芳,被北京大学考察后录取,终成一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如,梁漱溟没考取大学,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拍板者是校长蔡元培;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长胡适;“一无学位,二无论著”的陈寅格名列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与清华大学的识才有关。如果上述的事例过于遥远,那么,20世纪50、60年代在中华大地也发生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佳话,比如,南京大学的校长匡亚明聘请一位自学英语成才的、卖早点的师傅为教师;复旦大学聘请一个吹玻璃的工人蔡祖泉为物理教师,以后成长为教授;长沙铁道学院聘请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李蔚萱为数学教师,以后也成长为教授,并出国留学;中南矿冶学院院长罗拉拍板,招收高中毕业后,先下放当知青,后返城当工人的何清华为研究生,以后成长为教授、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田晓菲,笔名字文秋水,1971年生,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到了21世纪,也传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佳话,比如,金陵晚报2000年10月29日报道:17岁时著书立说,多门功课却不及格,两位偏才少年揽入复旦旗下;京华时报2008年7月8日报道:清华有意录取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承诺降60分调档;新京报2009年4月29日报道:38岁三轮车夫“直升”复旦博士生,高中毕业后自学古文字学,由3教授联名推荐,在复旦校史上尚属首次。
我们呼吁,对一些国家需要的、又要付出毕生精力的、需要兴趣才能做出成就的所谓“冷门专业”,打开通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绿色通道!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方面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完成,由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共同执笔完成,读者想了解报告全部内容请在中国校友会网等网站下载。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