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5.重视考前心态调整,用平常心对待高考
回头反思文综试题,题型、难度都跟平时练习相差不是很大,可是学生却答不出来分,当然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高考试卷,它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这在无形中加重了考生的心理负担,很多时候不敢随意下笔,顾虑重中,反而不如平时做题水准。所以说高考使学生的心态很重要尤其是向文综这样需要及时发挥的科目,心态这种偶然因素又是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让他们平静得面对高考,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2010高考历史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人教新版课程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既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既有对人类文明史进程的纵向观察,也有对整体史范式的横向对比;既以教材基本内容的考查为主,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将体现存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大量引入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借以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考历史试题也突出对处理材料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量不断加重。不少学生一看到新情境题目就感到心慌,甚至于恐惧。其实,很多“新情境题”,难度并不大,它所考查的仍然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例1 (2008年四川卷)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答案】A
【解析】此题通过创设情景考查对“唐朝与西亚大食的关系”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知识的再认再现。在课本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另外,在课本中宋元文化部分,清楚地介绍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与火器的向外传播。现在,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引用材料的方式进行考查。
2.突出考查对主干知识的掌握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一切的本源还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典章制度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就必须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例2.(2008·江苏卷)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学习西方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故A项不对。依据材料中的“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可知B项不准确;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择C项。
3.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后会在全国全部普及,在高考试卷在考查方式上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来看,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在主干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高度重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例3. (2008·全国Ⅱ卷)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D项。
4.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都是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并且都非常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整体结构以及对历史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注意学科内的综合联系。
例4(2008·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加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答案】(1) 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本题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切入点,巧妙地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融为一体,进行了历史学科内综合考查。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第(1)小题第一问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第(2)小题要求从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出使中国目的等几方面入手,简练作答。第(3)小题要说清楚乾隆皇帝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