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考分数相继公布,状元们纷纷浮出水面。不难发现,多个省市的状元都是复读生。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过去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选择复读,现在不少人是考不上好大学选择复读。
在“复读经济”的利诱下,一些公办高中侵占优质教育资源,办起了“600分以上班”等所谓特色复读班,既谋利又谋名,造成极大的教育不公。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下了禁办高考复读班的通知,2008年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又重申此禁令,要求全国所有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但问题是,“差生”“失败者”已非复读生的外衣,各种形式的“复读班”很受欢迎。站在复读生的角度,复读无可厚非,毕竟个体有权选择实现自我追求的方式,受教育权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复读是为了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是,外在的社会影响力不该助长,更不该左右个体对待复读的态度和行为。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命题模式对大规模反复训练的学生有利,对思维敏捷、但训练少的学生不利,所以一般的复读生都会比应届生考得好。而考得好,尤其是考成了状元,又意味着什么?这里已无需赘言。例如湖北省文理科状元,去年的分数都过了重点线,但考生仍选择了复读。而当人们纷纷感觉高中应该读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中的社会损失了。
在复读大军的背后,问题亦清晰可见:一是复读生侵占和浪费了一部分稀有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盲目地从众复读会让相当的人力资本在重复过程中折耗,很多不适合复读的人复读了,反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如心理问题等。三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复读和高分复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贵族大学文凭”的片面误导和推波助澜。
很明显,高分复读出于这种分数至上的应试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极为不利。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有着特别高的期待。考试只能是检验、引导、培养这种潜力和能力,但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看到的考试,正在以复读验证着重复就是力量,对高分的追求正在压抑着不少复读生的个性追求。这对社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
有人说,不管是追捧状元还是疯狂复读,都跟当前社会的浮躁和盲目有关,也都折射出教育考试、人才发展的功利化趋向,对此,不仅要靠行政措施,更要从用人机制上解决问题。这不无道理。毫无疑问,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