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七十年前,中华民族挽救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自然科学院诞生了。历经七十年的风雨,脱胎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北京理工大学曾创立了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中的几个第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开展国防科技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正值这所光荣的大学七十年校庆之际,我们推出《北京理工大学丰碑》系列,陆续介绍在北京理工大学七十年发展中富有标致性和代表意义的若干关键时期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思想、人才科技成果等,以期纪念北京理工大学富于传奇和成果赫赫的办学历程,推动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1988年,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如今,这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在以蓬勃的态势,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改革创新,实现“五大转变”
1995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同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2000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使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追溯自然科学院时期,学校只有几十眼窑洞,百十名师生,只有化学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木科等5个学科,而70年后的今天,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拥有北京市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河北省秦皇岛分校,广东省珠海校区等一校五园,拥有包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在内的3400余名教职工,设有17个专业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实现了以单一的工科为主向以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综合方向的转变,实现了以单纯的产品型国防技术专业为主向以学科为主、军民结合型学科专业的转变,实现了以教学为主向建设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转变,实现了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向培养多层次、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实现了“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
两大工程,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大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按照“继续加强工科优势,着力强化国防特色,大力发展理科基础,适度建设人文专业”的方针,适时进行了大范围的学科调整和重组,形成了“理工并重,理工融合、工理管文协调发展”、覆盖10大学科门类、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7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1个学科名列第1名。学校2007年以办学指标全部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圆满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以及科研条件建设计划的实施,学校科研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空间自适应光学、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008年,学校科技投入经费首次突破10亿元,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9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过5000万元大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近年来,学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陆军装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装备的设计和研制,其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响应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组织优秀团队承担了4类14项科技攻关项目(如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动态焰火”、奥运纯电动客车等),承担的科技奥运和奥运安保项目的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化之路,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已与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了中西大学联盟,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新建了学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初步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网络。学校每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十余场,派出600多名师生出国交流,每年来校交流的外国专家学者近千人次,来校学习的留学生达400余人。
德才并举,续写培养国防高级人才摇篮之传奇
70年中,北京理工大学培养了16万余名学子,其中有一百多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将军和院士,有一大批著名工程专家、科技精英和著名企业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的价值,根本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的北京理工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 “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问、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的育人目标,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01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近年来,学校创设的“德育答辩”制度以其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获得2004—2005年北京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对学校德育答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做出了重要批示。
2008、2009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8%和99%以上。近几年来,毕业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保持在60%以上。从追踪调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度达95%。学校向总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输送毕业生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中,70%左右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是北理工毕业的研究生。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为例,飞船的三个系统总师、三个系统副总师同是北理工毕业生。
激情进取,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面向未来,学校始终牢记徐特立院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教诲,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沿不断开拓奋进。
学校在2009年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中长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15年,经过“十二五”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人均科研产出、论文质量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成为以理工为主的国内一流大学;到2020年,经过“十三五”建设,学校在若干重点发展领域跻身亚洲领先地位,实现办学特色鲜明、领军专家汇聚、创新人才辈出、原创成果丰硕、文化氛围浓郁、社会贡献卓著的目标,成为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理工学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学校以实施“学科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等“六大发展战略”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实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