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逐渐融入港校氛围 不只埋头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追求多元化发展
“到港校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读内地名校,到香港读书,你后悔吗?”从1998年港校在内地招生以来,几乎每名在读内地生都面对过这两道历史悠久的“必问题”,问者有亲友、昔日的老师、师弟师妹,也有自己。内地生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努力适应港校环境、应对学业挑战的同时,也在审视、反思着内地教育的成败。
学
允许学生“选错项”
低年级就有机会搞科研
个人发展的机会“多如潮水”,尤其是向海外发展享有便利,这是港校最吸引内地同学的地方。2007年广东高考物理单科状元、广州仔王书元曾代表中国参加亚洲赛区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奖,在拒绝北大的保送邀请后,他进了香港科技大学。“这里基本是西方的大学理念,鼓励创新、机会很多、有活力”。他说,港科大所有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都有机会参与科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港校普遍与全球高校建立了交换生关系,例如港科大就可与100所全球著名高校合作,学生可以申请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到两个学期的交换进修,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而在教育思路上,港校不会像内地学校那样不给学生“选错项”的机会。“学校允许学生不断尝试、选择,直至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和发挥所长的专项。”王书元说,他曾研究“软物质”两三个月,后来发现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便退了出来。
在港校,学生如果中途“选错项”,或者想去尝试学习其他学科,而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也不会被视为“学业失败”。
教授很好找 考试难突击
与其他港校不同的是,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的本科生都要在内地高校“委托培养”一年。这使得港大的学生在审视两地高等教育模式时多了一分亲身感悟。
毕业于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的浙江人王力拓最喜欢港校的上课方式:只要学生有需要,随时都能找到教授,“同学经常和教授电邮联系或当面请教问题,这点和国内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很不相同”。例如文科每周都会有一堂导修课,同学们5到10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教授也会定期来辅导。
“最大的感受是内地高校‘严进宽出’,而港校是‘严进严出’,学习压力很大。”毕业于港大商学院、如今在香港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广州妹谢佳宁说,在港校别指望像在内地那样考前突击一个月拿学分。“每门课程的成绩由2场期中考试、1场期末考试,课堂发言、案例研究、课内讨论等综合而成。”谢佳宁笑言,内地高校老师还会划个“考试范围”,在香港是不可能的事。但这也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内地理科生的群体形象被描绘为“不善言辞、埋头读书做实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而在2005年进入香港大学主修营养学、如今在港大医学院读研的广州男生宁嘉看来,这并不符合港大理科生的形象。他入校后最惊讶的是,港大特别注意培养理科生的演讲能力,每个理科生都要选定一个学科话题,经过精心准备后,在全班同学和教授面前做报告,从而让“闷嘴葫芦”也能说会道。
思
个人发展不再
执著“争第一”
在港校的教育模式下逐渐学会“自己和自己比”,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执著于非要赢得第一名,这是内地同学除了学业之外的最大受益之处,也是令许多人回答“投奔港校不后悔”的理由。
港大男生宋帅说,内地同学习惯在“单行道”上奋斗,为同一个目标挤破头。成绩往往意味着一切,成绩也是衡量一个人在群体中位置的主要标志。“其实刚到香港时,我们之间会暗地里比较谁的高考成绩更好、谁拿了奖学金。之后,会比较谁的GPA积点更高;直到读研究生,也会比较谁做的实验多、谁发的论文多。”
“我在港校见识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性格也变得更开朗。”孙贝贝说,原本只爱图书馆、朋友圈子都是尖子生的她,对个人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过去她有较强的“守”的心态,不愿失去,不敢犯错误,而现在学会了主动争取的积极状态。
港校生活竞争处处在
在宁嘉看来,港校提供的机会多,但竞争也处处在。比如申请到国外高校交流,如果想去“抢手”的高校,不仅要课业成绩好,还要过面试关。“有一次面试,大家都希望多点发言、表现自己,但有个同学却先不发言,而是将前面每个发言人的观点都记下来。最后,他回顾了每个同学的发言要点,并做了归纳总结。这个同学最终面试过关,如愿以偿。”宁嘉由此体会到,港校会欣赏各种品质,这个同学就是用倾听、总结赢得了机会。
内地高校在生活方面将学生管得“细”,而在港校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例如港大安排学生住宿时并没有按照年级、专业、生源地归类,而是刻意“打散”,且只安排学生第一年的舍堂(即宿舍),第二年住在哪儿,则要学生自己申请组合。
“现在学校考虑到内地生的特点,会为内地生设专职辅导老师,帮助解决一些问题,”2006年广东高考状元、刚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孙贝贝说,例如想跟已经工作的学长请教经验,学校会帮助安排,辅导老师也会对想在市区游玩的内地同学提供“攻略”。
玩
磨合多年
隔阂消融
港生和内地生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个群体曾有过格格不入的尴尬:港生觉得内地生“好学、好闷”,内地生觉得港生“贪玩、物质”。谢佳宁说,内地生和港生的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如果不去互相适应,在一起玩一两次还可以,时间长了还是玩不到一起去的。”不过,经过十多年的磨合,双方都在努力打破隔阂,并互相增益。
港生也开始“泡馆”
“在内地时,学校图书馆经常要争夺座位,刚到港大时我挺高兴,因为听说图书馆座位不紧张。”来自河南安阳的2005级港大男生宋帅说,因为很多港生没有“泡馆”的习惯。但现在,由于内地生越来越多,让港生感到压力,大家都往图书馆跑。“慢慢地,港大图书馆的座位也紧张起来,有时候还找不到座位。”宋帅说,这也算是带动一种风气吧!
“吹水”交到好朋友
以往内地生不爱参与除学科以外的社团活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同学积极参与舍堂(即宿舍)组织的活动。例如爱好体育的宋帅当上舍堂的游泳队长,粤语普通话均流利的宁嘉扮演着同层两地舍友的协调员。
港大舍堂活动每月会举办一场 由学生操办的“高桌晚宴”,教职工和学生都要穿着正式服装进餐、交流,并要请社会各界的精英来进行主题演讲,过去这是港生的专利,“现在内地同学也参与了‘高桌晚宴组织委员会’,从找场地、试菜到联系嘉宾,全是我们一手操办。”谢佳宁说。而港大舍堂文化中另一项特色活动是“吹水”(聊天)。“我的很多港生好朋友就是通过舍堂活动、吹水认识的。”
教授“揭秘”港校面试
独创性回答能“加分”
入读港校的特别之处首先是要过面试关。面试究竟要考查学生哪些能力?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数学系副教授严民为我们揭开谜底。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难倒你’,而是考查学生是否适合我们学校。”严民说,该校每年的面试主要由院系教授担任考官,今年数学系组成3人招生小组。“面试先看人,再看其他的资料如高考成绩、获奖情况等。”严民说,考官与学生面谈与学科有关的话题,一般四五个人面试40~50分钟,采取自由讨论方式。
内地考生最怕面试时遇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导致“冷场”。“如果一个话题聊不起来,不要觉得自己‘完了’,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严民说,只有大家各抒己见,考官才能更好地观察每一个人。每个考生发言的闪光点、特点,考官都会记录下来。对比较出众的学生,严民会在其名字前面画一颗“星星”,特别出色的会画两颗“星星”,“对我来说,这是重点考虑录取的同学,面试完毕后小组会集体讨论。”
内地考生总爱答“政府该干什么”
港校面试话题非常开放,随机性很强。比如对报考数学经济专业的学生,教授会请他们讲讲“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严民说,今年有学生提到“张悟本的养生之道使得绿豆价格飙升”,教授便问到底是不是张悟本引起了这个现象?如何证明?
今年,世界杯也成了面试考题。考官让学生假设自己作为公司老板,部分员工想熬夜看球,是否允许他们上午不上班?严民说,有个学生建议球迷员工可以在赛事期间少干点活,不迷足球的员工先顶上,赛事结束后前者多干,后者少干。
严民说,可惜这样富有独创性的回答在面试中并不多见。他发现,很多内地生回答问题时,最后的落脚点总是“政府应该做什么”。“我们最希望的是学生利用学科知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见解。千篇一律落脚到政府应该如何改进,这种思维模式有点僵化。”
港大校长徐立之
廉政公署监督
港大内地招生
本报讯 在今年的近万名内地报考者中,香港大学通过自主招生最终录取了280多名佼佼者。港大校长徐立之表示,港大内地招生过程努力确保公平公正,因为这事关考生前途和学校声誉。
徐立之说,“面试一个学生至少要两位老师,有时候甚至有4位老师分别打分。面试老师连学生的高考成绩也不知道,当场打出的分数各自保密一起送回港大。直到其他老师把分数整理好,录取结果才出来。选拔录取的过程,教务长和校长都无法参与。”
香港大学内地招生的过程,受到了香港廉政公署的密切监督。徐立之说:“廉政公署调查以后,认为我们没有作弊的地方,这让我们自己更加放心。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也珍视百年港大的声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