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鲁迅作品增删不重要让阅读回归才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 10:49   大洋网-广州日报

  邓仲谋

  教师节前夕,一场“鲁迅作品大撤退”的风波扑面而来,消息短时间内受到各界关注。随后教育部回应,语文教材篇目基本没变,江苏也否认教材删鲁迅作品,称报道是个不折不扣的忽悠,风波由此尘埃落定。

  回顾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变化轨迹,不难发现,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减少是客观事实,只不过近两年鲁迅作品的去留格外受人关注,当下引起的思想争论已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回。鲁迅作品大规模入选语文教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因此成为了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有些作品无疑会过时和落伍,对于那些现实意义已经不再强烈、文学和思想针对性已经不那么“当下”的作品,拿掉一点,未尝不可。语文教材不断吐故纳新,也是教材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开放性应当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如何看待鲁迅作品的去留?笔者以为,增加和删减多少篇鲁迅作品,实在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语文教材应该回归语文本质,有利于塑造完整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笔者曾有一段时间任教于中小学,也曾教授过鲁迅作品。但总体感觉是鲁迅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愉悦,学生反而容易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当阅读本身的快乐游离于学生之外,这也算是语文教材的异化。

  语文的回归是一种阅读的回归,让我们看看欧美国家的学生是如何上他们的语文课的。美国语文老师开书单,让学生大量阅读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个初中生一个学期下来必须读6到7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一个高中生平均一学期要完整啃下10本各国著作。法国的语文课除了讨论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还会把萨特、加缪这样哲学巨匠的文学作品也包含在内。德国呢,语文课甚至包含了公民教育的设计,特意加入了关于种族歧视等更多展现社会阴暗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社会现象。

  让阅读回归,学生才能成为语文教材真正的主人,教改才能落到实处。所以,鲁迅作品的增删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语文教材选择的作品必须回归语文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使教改之路进一步深化。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