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北京最强深圳最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7日 21:04   新浪教育

  作者:网大排行榜

  城市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大学则是生产思想、传递知识、育人(主要是年轻人)成才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知识进步的当下,“城市+大学”所衍生出的生态圈,空气中自是氤氲着前卫又厚重的繁盛气象――城市与大学相互繁荣、合作共进的景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越发被证实。

  “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共有779所上榜高等院校。研究其地理位置,我们发现,只有其中的两所坐落在县城,其余皆位于大中城市。这其中,如图一和表一,首都北京拥有55所院校,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拥有31所,第三名则花落“大西北”的西安,数量为28所。接下来是南京(24)、武汉(23)、广州(23)和天津(20)。而由于历史原因,近20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北三省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省城,也是拥有大学数量较多的版块,分别为19所、18所和17所,高校数分列全国各城市的第9、10和11位。

  而以所在城市命名的大学则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微博)、武汉大学(微博)、厦门大学(微博)、天津大学(微博)、兰州大学(微博)、重庆大学(微博)、苏州大学、南昌大学、深圳大学、青岛大学等数十家,其中不少是名校。

  大学生在校人数(按折合数计,详见《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方面,如表一,北京以近120万在校大学生人数,名列各城市中的第1位。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也就是说,其中每100人就有6.1人为在校大学生。上海、武汉、广州、西安和南京分列第2-6位,其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在60万人以上。

图一: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TOP100和TOP200大学的城市分布情况图一: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TOP100和TOP200大学的城市分布情况

  如果一座城市不仅盛纳(不能称作“拥有”,因为大学是“国家的”)更多的高校,而且其中不少是名校,学生人数还多,则这座城市是教育重镇无疑。我们考察了中国各城市所盛纳的上榜院校数量,以及其中100强和200强高校的数量,加上在校学生人数指标,按照上榜数量30%、100强数量20%、200强数量20%和在校生人数30%的权重,排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榜”。如表一,北京和上海是没有悬念的前两名,第3名则轮到六朝古都南京,武汉和广州分列4、5名,西安排行第6。合肥以2所百校高校和其他几项竞争力尚强的指标,跻身20强。

  表一: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榜20强

城市 上榜院校 百强 200强 学生人数 排名 综合得分
北京市 55 24 37 1238210 1 100
上海市 31 9 16 802128 2 86
南京市 24 9 13 610673 3 70
武汉市 23 7 9 769744 4 67
广州市 23 6 11 717015 5 66
西安市 28 5 9 671113 6 65
天津市 20 3 9 399395 7 45
哈尔滨市 17 3 8 488171 7 45
成都市 14 4 5 549688 9 43
沈阳市 19 2 7 405981 10 41
重庆市 15 3 4 435763 11 37
长春市 18 2 3 403305 12 36
杭州市 15 1 8 356968 13 35
长沙市 13 3 5 346758 14 33
大连市 14 3 5 293628 15 32
济南市 15 1 3 387999 16 31
郑州市 15 1 1 384508 17 29
昆明市 12 1 3 303422 18 26
合肥市 11 2 4 267559 18 26

  大学与城市化进程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以往是宗教神学与政治精英的精神堡垒,而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工业革命和18世纪掀起自然科学风暴以来,大学转而成为引领社会体制进步与科学复兴的阵地。从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奠定近代科学方法论基础,到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创立微积分,由剑桥、牛津等大学重镇扩散至全球的人类最先进思想与科学成果,促成了18-19世纪工业革命,令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转至工商文明。

  近代大学与城市总是相伴共生的: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的自我扩张,让英国格拉斯哥市的工匠儿子瓦特、铁匠儿子法拉第以及农夫的儿子焦耳这3位英国工业革命核心人物,在各自的生活生产实践第一线建立起实验室,并自觉接受科学对技术的指导――当地大学教授和学生经常出入其实验室与之相互切磋。18世纪末,格拉斯哥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到了1831年,该市已发展为20多万人口聚集的大都市,拥有蒸气机328部,分装在60只汽船和107家纺织厂中(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城市化》)。1805年,格拉斯哥大学授予瓦特法学博士学位,而法拉第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由数所大学授于其“学位证书”或颁发奖章。

  大学具有多学科并存和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因此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及开展前沿研究方面,占有优势。与此同时,应因社会需求,大学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大学与城市越发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甚至成为直接促进或制约一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数据表明,城市化与大学教育皆发达的美国,其GDP科技含量达到80%,日本为75%。在中国发达城市,科技含量可占到60%左右,但一些落后地区,其高科技含量则不足15%,而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不足30%。

  更为要紧的是,大学还为其所在的环境生态注入精神动力。专家指出,高水平的大学,除让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提高,亦提供人类成员间相互理解、宽容与合作教育――教育人们摆脱根深蒂固的利己价值取向,提升其精神力量。即便在当今“物质崇拜”的社会,大学已不是社会的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相对于其他社会机构,仍能为学习者提供较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环境,让受教育者去接触人文与社会科学,促使其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养心灵,为社会进行价值导航。

  中国城市与大学

  在海外,大学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直接贡献,但大学本身未必设在城市,甚至“黄金玉米地”中的名校反而更多。而中国不同。

  中国是资源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生产力和优质配套服务高度集中在城市,因此,中国的大学几乎全部设在城市,且其在城市间分布不均――名牌大学与强势城市呈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网大2011年中国大学排名榜”中,前100名大学集中在31个城市,其中24所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各占9所。这3个城市就拥有全国100强高校的42%。在这个“名校加名城”的公式中,似乎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少数院校例外,但也居于省会之城。毕竟,大学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但其无法脱离城市配套和发展环境(包括毕业生就业环境)对其提供的支撑作用――城市发展水平愈高,对大学提供的服务能力愈强。因此,在城市文明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化处于迅速上升期的中国当下,中国在强势城市发展大学也就好理解了。

  而就现实来说,似乎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互为因果关系:一个城市大学越多,这个城市的发展越好。如图二,各城市经济状况(GDP)曲线与其所拥有的网大100强、200强以及所有上榜的高校数曲线,起伏度相当一致,其中各城市拥有网大“2011中国大学100强”高校数与其GDP相关度为65.5%,我们把考察对象扩大到200强和所有上榜院校,则相关度更强至70%和67.5%。

图二: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TOP100、TOP200城市分布与当地GDP图二: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TOP100、TOP200城市分布与当地GDP

  人们有理由猜测,一个城市人才越多,其未来发展潜力也越大。北大一位副校长在深圳谈到城市竞争力时就说,“后30年,教育决定深圳在城市竞争中的排位。”其实用不到等待30年,大学之于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作用,早已为各方当政者所洞悉。且不用说大学的思想生产、知识传播、成果转化对一个城市内生的发展作用和外在的辐射作用,仅从生源方面来讲,学生们走进大学,就是不仅在选择大学,而且在选择城市,而人们往往这样,在哪读书,则容易选择在哪就业。因此,“名牌大学+名牌城市”,是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优质生源的理想追求,网大数据显示,历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200强院校“综合排名”与其“新生质量”数据正相关率高达90%以上。而当代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几乎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都希望拥有大学,没有大学的城市急于创建大学,有大学的城市则要建更多、更好的大学”(朱玉明:《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城市与大学双赢》,人民网)。其中这种愿望最强烈的,就是深圳市。

  早在前些年,深圳大大小小的企业就在说“人不好招了”,不少企业家声称,他们切实体验到“城市缺少大学的痛苦”。30年来,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2010年GDP达到9510.9亿元,人才上却几乎30年如一日地张口接受内地的人才供养:该市1800多万人口却只有1所大学,而且百强不入。在“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榜”中,其排第70名,位次甚至排在北京附近的小城廊坊之后,仅与革命老区遵义等名次相当。因此,深圳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兴建与期待,是其他城市无法切身感受的。深圳地方政府正不惜巨大财力和政策支持,希望其高等教育规模与发展速度,与这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稍微谐调一些。

  从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就经济状况而言,“大学多过钱”的“高等教育超配城市”主要有北京、西安、哈尔滨、长春、沈阳等,而“钱多过大学”的城市则包括苏州、厦门、青岛、无锡等市。比较独特的城市是杨凌,“网大100强”高校“西北农林大学”所在地。这座GDP仅有47.3亿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世界农科名城。据《史记 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今天,西北农林作为农科领域唯一两所“985”高校之一,栖身于斯,与排名第27的北京高校“中国农大”在很多领域平分着灿烂的秋色。

  新浪网发布该内容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