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评:2011高考作文命题隐喻的时代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 07:30   北国网-辽沈晚报

  年年高考(微博)今亦然。 6月7日,接近千万的全国考(微博)生终于跨入了期盼已久的高考考场。中午时分,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互联网上各大网站又将聚焦的目光对准了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舆论旋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命题点评”,一如往年。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了笔者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部分省区的高考作文命题仍旧没有跳出“大而化之”的圈子,命题空泛而空洞,泛指而缺乏实际考察价值,但也有很多地方的命题已经逐渐摆脱了“八股式”的命题方法,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贴近现实,富有“时代内涵”。

  命题虽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小,可谓是从细微处切入了时代。譬如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古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可现代社会的邻里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城市中楼越盖越高、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十分疏远。这样的作文命题,就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现代社会交流冷漠症的机会;譬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与“低碳经济”和“环保主义”的时代理念息息相关;再譬如浙江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文化反哺与伦理反哺的“触类旁通”,也根植于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背景;还有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如是的高考作文命题,祛除了“套路”和“格式”化,在兼顾文本考察的基础上,将命题的触角多多地涉及社会和实际,有助于让考生避免坐而论道、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展开独立思考反映独到见解,值得热烈鼓掌欢迎。

  当然,我们同时也希望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能够进一步拓展视野,多导入一些寄予着时代思考的社会性因子,多一些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乃至历史痛感的引导,而少一些宏观性的、赞美性的、抒情性的“一二三四”。像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之类公共灾难乃至最近频发的校园伤害事件等,其实均可以作为高考作文命题。

  在当前的中国,公众之所以强烈关注高考作文命题,年复一年热度不减,因为它不单纯是一种文本上的命题考试项目,还承载着诸多社会性的思考:从高考作文的命题中考量教育责任的担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希望读懂附着在其后的青少年一代对于文明民主进步的某种认识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公共社会对于高考作文题超乎常理的关注和共鸣,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赏,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公民思考的集中释放。在这种释放的背后,其实正折射出公民社会的渐渐前行,这种现象本身,也正是社会进步的某种体现。

  □陈一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