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南科大学子拒高考或开启多样教育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 17:33   辽一网-华商晨报

  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谁也想不到,十八位农民的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时间的年轮默默生长,多年后我们将其称之为历史。2011年,终究也将成为历史,与历年高考(微博)所不同的是,这一年,被誉为“教改试验田”的南科大中设置了两个高考考场,在开考15分钟后无人进场,这两个高考考场被迫取消。45位南科大学子践行了之前公开信中宣称的“拒绝高考”的诺言。

  当然,他们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这些伫立在考场之外的优秀学子很可能将无法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学历,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做赌注。但是,正如一位南科大学子所言,“一纸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人,这是很常见的一句话,往往这句话背后都要跟着一个无奈的叹气声。然而,当这句话从南科大学子口中说出时,已经不再是一句牢骚,而是用自身的命运推动改革的果敢和坚决。

  就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背景下说出将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高考作为教育制度的基础,它所扮演的角色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恢复高考那天起,高考就对社会阶层的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考的制度背景下,无数中国人有机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即便是在当下诸多的制度设计中,高考所体现出的公平性仍是难能可贵的,它剔除了绝大部分的人为因素,将一切交由分数来衡量。正因为它足够单纯,所以它足够公平。它能让毫无背景的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也能让金钱和权势的“马太效应”在分数面前黯然失色。

  当然,历史是始终在前进的,高考在今天所面对的问题,与其是说高考制度有问题,更不如说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人们试图改良它,修葺它,让它变得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南科大学子和朱清时先后表态拒绝高考,便成了改革最大的助推力量。让人似乎感到矛盾的是,45位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阜新64岁的康连喜和沈阳法库县27岁的郭胜强,虽然高考对他们来说困难重重,但他们却多年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坚持参加高考。这其实就是时下这个多元化社会试图以此改变命运的典型特征,不同阶层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梦想。单单一个高考制度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多样的梦想,这并非高考制度的错,而是应该在高考制度之外,多提供能够分别帮助南科大学子和康连喜老人实现梦想的高等教育平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