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上海一位高考(微博)阅卷老师,在访谈中提醒考生写高考作文时谨慎使用网络热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关系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网语”需要
宽容和引导
河南读者 耿银平
语言文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时代性、发展性。要想让“语言之泉清如许”,必要“生活之水滚滚来”。语言的丰富发展,少不了从网络语言中吸收有益成分。
对于网络语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宽容和引导。宽容并非放任,语言是为了方便交流,对于表达清晰、思想内容健康的应该提倡和善用。不必过于担心网络语言的冲击,因为那些生命力强、表现力丰富、思想健康的网络语言,渐渐地会被普通话吸纳,其余的渐渐就被淘汰了。
因此,在高考作文中,不妨允许考生根据文体和主题需要适当地用一些网络语言,这对于增强表达效果、丰富文章样式是有好处的。这方面,既需要阅卷者达成基本共识,更需要制订公平可行的阅卷规则,让不用“网语”的考生、善用“网语”的考生都不吃亏。
正视“拒绝”
背后的焦虑
广西读者 苑广阔
“神马”“浮云”“有木有”等网络热词,虽然很流行,但却是建立在对现有语言文字的颠覆、解构甚至曲解之上的。这些手法,用在影视艺术等方面,似乎还说得过去,但用在语言文字上,却应慎之又慎。这是因为语言文字不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过分的颠覆、解构和曲解,只会破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权威性,构成对语言文字的伤害。
从使用角度来说,网络热词使用者多数是年轻人、网民,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很少接触网络的人来说,面对“神马”“浮云”,却可能如看天书,不知所云。这就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和麻烦。最近,南京市某个派出所,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制作了一个“咆哮体”预警宣传单,结果老年人看了以后如坠云雾。所以,对网络热词的“拒绝”,不能一概以保守论,其中也包含了这样的责任心和焦虑感:担心不成熟不规范的语汇搅乱语言系统、担忧误用滥用网络语言造成表达交流障碍。一些阅卷老师对网络热词的排斥,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焦虑。
【微博之论】
511442:不能对所有网络用语都“一刀封杀”。如果一些网络热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那么我们在说话、作文时用到也无可非议。
没事道人:文章的好坏不取决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有多少深刻的内容。网络热词可以用,但须恰到好处。
两个黄鹂鸣翠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热词太不正式,不宜进入公文、文件和高考作文等。
北宸之青:作文考验的是学生的文字功底,不用那些网络语言就表达不出情感吗?词汇匮乏,情感趋于单一是很多人追捧网络语言的内在原因。
笔疯:语言能标志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本身是非常严肃的。网络语言随意性很强,并且不规范,出现在严肃的试卷中是不应该的。
水针:对于网络热词还是应该区别对待,与时俱进。从汉字词语发展历程看,也是不断吸收采纳新的词汇而丰富起来的。因此一概而论地拒绝网络热词,实在不合时宜。
helena0077:语言之所以分为书面语与口语,就是书面语要更严谨。口语可以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书面语,还是要严谨一些更妥当。
黄土高原黄土包:中文的词汇许多源于民间口语,用的人多了,互相理解什么意思,也就约定俗成了。外语译音,如OK、拜拜等,乍听时也不习惯,慢慢地也都用了。为什么不允许网络语言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呢?
米卡玲:考生如果适当地运用了网络热词,正说明他们对社会是有所关注的。我觉得只要没有传播不良信息和表达不当价值观,就不应该给考生处处设限。
布衣龙相生的微博: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用得好,会起到点睛之效。作为老师,如果根本不知道一些基本的网络热词,是不是也有点out了?
(观点来源:人民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