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昨天的《北京青年报》报道,6月7日是全国高考(微博)第一天。截至上午9点半,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设置好的两间教室,没有一名南科大学子走进这里。此前校方收到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让45名已被录取的学生按教育部要求参加高考。据理力争却无效的校长朱清时不得已选择了回避,让学生自己作选择,而南科大的学子则在网上发布了拒绝回到高考体制内的公开信,并以实际行动作答。 太多中国人的成长,高考是迈不过去的坎。如今,国家投入许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所设置的路径,却不被以南科大学生为代表的一些人所接受,那么,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想想了……
理解
睿智与前卫的心态
导致南科大45名学生集体拒绝高考,甘愿当“小白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同学都怀着“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的心态。“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把话说白了,他们就是要挣脱传统高教的种种桎梏,放下虚文凭,学得真本事。
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从2008年起我国高考人数出现“三连减”。导致“三连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是可以必须肯定的:高考录取率正在逐年提高。据统计,2008年57%,2009年61.7%,2010年69.5%。去年全国有8个省市高考录取率超过80%,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的录取比例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甚至突破了90%。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也意味着国人上大学渐入常态化,已不再是梦想,而日渐激烈的生源大战,甚至会使人一不留神就被稀里糊涂地拉进大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称赞南科大45名学生的“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心态是多么睿智与前卫,显得十分珍贵。难怪让朱清时校长都觉得“那些官员和老师在他们面前应该汗颜。”确实是令人十分惋惜,在全国高校数以千万计的莘莘学子或正准备考大学的青少年学生中,不知有多少人正在为那一纸含金量日衰的文凭而累,他们仅仅是为虚假文凭而学,为父母的脸面好看而学,为亲朋好友的夸奖评价而学,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学,就是压根儿没有为提高本事学,所以大学毕业就失业,加入“啃老族”,这也许就是当前中国高考的悲哀所在。
徐云鹏
评判
赞许辟新的同时
不可妖魔化高考
我们不能期许45名学生的拒考,就撬动板结的高考制度的基石。但有一点或可以憧憬:这个顶多算是小小插曲的“艺术行为”,却可能让高考的世界“从此大不同”。高考期间照常上课的南科大与“我为高考忙”的大观,已然会成为高考世界的两分。而较往日之“天下大同”,呈现出反差化的两翼又未尝不是一种感慰人心的进步?
当然,称许甚至放大南科大学生弃考现象的辟新之意义,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定现行高考所承担的社会作用。其一,尽管加赋于高考之身的诟病已到了不能轻视的地步,但又不得不承认,作为绝大部分学生的终端审核手段,高考之于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二,立足于社会层面,作为人才的重要的筛选和晋升之道,高考之于整个社会的智识意义更不应被否定;其三,基于一种选拔上的相对公平,高考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现行社会的一个公平窗口。究于此,在力挺南科大的教改作为时,应拒绝对于高考本身的妖魔化曲解。毕竟,教改之方向,并不是为革除高考,而是还原之到教育的本义上,即作为仅仅是一种基于个人偏好之上的自由选择。
南科大学生弃考现象,越是凸显一反常态的标杆意义,行政化加之于高考甚至是教育体制上的枷锁就越发闷重。基于体制之弊和南科大教改之路的步履艰辛,一种无奈却现实的认识应该是,与其把45个弃考学生看成是教育体制的对抗者,不如把他们归为到一种更为宽容渐趋开放的新型教育现状下,彼此另类却又互为感化。
朱昌俊
反思
突围需摆脱权力悖论
集体拒绝高考,体现出南科大师生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决绝。我一直以为,南科大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选拔新生,其实也是一种“高考制度”,只不过这种与西方大学传统接轨的人才遴选机制,更多地体现了校方的价值取向。南科大教改探索的破冰意义无须质疑,但破冰之后会不会再次被冰封,不仅取决于朱清时及其追随者的努力,更取决于行政权力体系能不能为南科大生存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的种种努力,追寻的正是大学精神。体现在办学模式上,就是通过理事会的决策方式,实现学术主导、教授治校,但通览南科大理事会名单就会发现,这所大学的理事长是深圳市市长,理事会成员中还有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然,理事会中社会贤达和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专家占多数,政府官员占比限制在三分之一以内。但不难设想的是,一旦理事会内部意见发生分歧,具有出资人身份和持有行政权力的官员理事将更有发言权。从理论上讲,理事会的治校模式肯定会比单一的行政管理更民主、更科学。但简单的逻辑在于,一个市长任理事长的现代大学,在任何时候都脱不了行政权力色彩。
从经费和体制上为南科大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也好,从立法上支持南科大的办学模式也好,深圳市政府的改革勇气十分可贵,但同样面临着如何获得上位权支持的问题。深圳市政府和南科大一起,正在为回答“钱学森之问”艰难跋涉。但南科大通过一种权力支持去抗衡另一种权力的制约,以实现去行政化的动机,本身是一个悖论。
朱述古
延伸
能否倒逼高考改革?
45人拒绝高考的意义又何在呢?它是否能如我们渴望的那样,“倒逼”高考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中国教育高考“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的体制呢?
要冲破高考体制,唯有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南科大正是在这一点上被视为教育改革的实验田。熊丙奇先生把“自主招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校完全自主,一类是统一社会化测试+学校自主,一类国家统一考试+学校自主,并认为目前南科大所走的是第一种模式。我认同熊先生的分析,同样认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南科大必然放弃“完全自主招生”的模式,而适合中国的,只有第三种即国家统一考试+学校自主的模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即便南科大在“自主招生”的改革中力挺下去,它的学生还是要回到高考的“体制内”去的。
回到南科大的“自主招生”上,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不免有以下的忧虑。南科大招录50名学生可以做到十分公正,10年后,它若是招录5000名学生还能做到公正吗?今天的南科大在创业阶段可以做到公正,有朝一日它名声堪比北大清华,还能做到公正吗?也就是说,在理想的改革者那里,他们更多的看到“自主招生”带给中国教育的勃勃生机,而在教育部和老百姓那里,他们更多地考虑现实,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主招生”有可能引发的公平和公正之虞。
赵勇锋
■宽容
给南科大多一点包容
既然要变革就要勇气和魄力,既然给了南科大充当“实验品”的机会,就要让他有充分的营养成长,就要给予最温暖的阳光。包括正在接受高考“检阅”的莘莘学子在内,所有的学子都希望能够在一所真正培养出自己一技之长的大学中学习。而未来,能否在高考“一锤定命运”的模式下,开辟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模式,这都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前进的步伐来支撑。
照此看来,南科大身兼的责任重大,不仅充当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而且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梦想。那就请给南科大一点包容吧,让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能有一种让人憧憬的可能。程奎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