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四倍:原作者做阅读题何以“不及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 11:45   燕赵晚报

  深评浅议

  朱四倍

  今年福建省高考(微博)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原作者试做竟然“不及格”!6月9日晚上9时左右,原作者林天宏在微博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6月11日《南方都市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连“作者”也无法作答,以至于有作者说:难道出题者比我本人更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吗?

  此前《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如果我们结合韩寒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或许有助于厘清事物的本质: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而在种种“看法”的背后,只见出题者意志的张扬,而无读者和作者的位置。

  但正是这种吊诡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阅读”成了“被阅读”——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一句话,无形的高考指挥棒变相绑架了“阅读”,甚至可以说,你可以不用阅读,但是,只要熟知高考的框架,一切都将不成问题,一切都是标准化的、模式化的。也正是这种因素的存在,“高考阅读题”打败“作者”的怪象得以出现。

  现代阅读观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但是,出题者的强势,否定了文本的确定性,否定了阅读的对话意义,所谓的阅读成了出题者的“霸道表演”。这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可怕的趋势。因为这是在反文本,当然反掉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文本,而是阅读,是语文,是语文教学。

  “高考阅读题”打败“作者”的文化隐喻——对阅读对话性的颠覆。可以说,“高考阅读题”打败的不是“作者”是“语文教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