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云鹏 齐榕)做完题目,今年福建高考(微博)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的作者林天宏犯了晕:选择题只答对了一半,第15题开放性的简答题则无从下手。整个题目做下来,大概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继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寂静钱钟书》的作者答题仅得1分之后,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再起风波。
昨日,《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作者林天宏的微博发帖被疯狂转发,截至昨晚7时,已经达到了7万多的转发数,成为当日微博热帖。
为什么两次提到雨? 因为写稿时窗外正好下雨
引起风波的是今年福建省语文科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文章共设置了3个题目,1个客观选择题,2个开放的主观题。第3个小题答题要点有三点,一是引出下文的话题;二是结尾的雨营造出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三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通过“雨”把箭楼的修缮和朱启钤故居的杂乱联系起来,抚今追昔,深化主题。
“其实很简单,写文章那天北京刚好下着大雨,我来自南方城市福州,在雨水较少的北方城市看到畅快淋漓的大雨十分兴奋,不自觉带了两笔。”林天宏用一句话解释了两次提到雨的原因。
发现本是写实的雨被分析出深意来,林天宏在微博上发帖:“友人来电,说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
“其他就不说了,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
微博一日转发7万次 作者担心伤害学生阅读热情
微博是6月9日21时左右发出的,不到24小时,已经有7万次的转发量,成为当日微博热帖。
昨日,记者第一时间与作者林天宏取得了联系。
“文章写完了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在林天宏看来,答案本身并没有错,它代表了出题老师个人的解读。“文艺评论里百花齐放的看法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把自己的看法作为标准加于这么多考生的身上,那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尤其是这些考生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这样的事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林天宏介绍,虽然机械化的答题训练能让学生轻易地把“首尾呼应”之类的套话答出来,但这恰是他最不愿意看见的。这会妨碍考生对阅读快感的获得,这对阅读而言、对青少年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业界称 文本解读本来就是多元的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说,作者答不对题是正常的,完全答对反而不正常。就文学作品而言,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可能全部按照原作者的意图来鉴赏,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命题者的意图是根据考点的要求来对考生能力进行考查。考题考的是能力,不单是考鉴赏。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也说,这样的现象每年都发生过,这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多元的,且文章一旦变成作品流传后,它的解读和作者的思路就不一定一致了。可以说,这时候它的效果远远大于作者原先设想的,这种现象是允许的。很明显的例子,譬如对《红楼梦》的解读,现在存在多种看法,但曹雪芹的解读却只有一种。这时候,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样的现象也并非意味着语文题目就不行了。出题的人经过阅读学的指导,题目设置是科学的。况且评判总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须以命题者为中心,否则这种人文性的东西就没办法检测。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提出,最能反映考生语文水平的题目是主观题,托福式的客观题不太利于体现考生的水平。里面的选择题太让考生受限。所以在业界的倡议下,这几年主观题的题量比以前几年增加了,尤其是作文,以前是60分,现在提高到了70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