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天宏答阅读题:文章作者答不出高考题的反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 17:13   燕赵都市报

  今年福建高考(微博)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中国周刊》总编助理林天宏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林天宏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林天宏说:“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出题老师是人才啊”,“听到真相后我眼泪掉下来”,围观的网友纷纷跟帖调侃。(6月10日《南方都市报》)

  自己的文章成了语文阅读题,自己做,然后对照标准答案,不仅拿不到高分,反而只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林天宏感叹自己“幸亏当年没落到出题人手上”。这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免有几分悲哀与叹息。

  一般来说,文章作者不是命题人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知道命题人是怎么想的,因此拿不到满分,也许很正常,但是命题人微言大义、过度阐释,让文章作者不明其里、如坠云雾,显然板子应该打在命题人的屁股上。由林天宏的经历,笔者想到了自己的遭遇。2009年,笔者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一篇时评,成为2009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卷阅读题,乍一看到,还有几分欣喜,当仔细阅读了相关问题,不免哑然失笑,甚至有点惭愧,为命题人的“丰富想象力”而称奇,为自己写稿时的直白浅见、为自己未能深刻领会命题人的深意而羞赧。

  其实,不得不说,一些命题人是过度阐释了,甚至阐释得牛头不对马嘴。以林天宏的文章为例,文章中之所以提到雨,“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那段时间北京很少下雨,“记者写稿多了,想到哪儿就写哪儿”。但诡异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则是:开头用雨,引出下文话题;结尾雨引出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人才,真是人才!如此牵强附会,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考生会想到吗?

  多年来,语文试题,特别是高考语文题,备受多方诟病。不妨再举几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面对着这份试卷(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此外,知名作家王周生、叶辛等看了上海1998年高考的作文卷后说:“这道题目我们也写不出。”(无论是作家还是大学教授,不约而同地说高考语文题太难、看不懂,不解其意,显然值得思考。

  相关语文题何以落得作者本人做不对、作家教授看不懂的下场?问题出在哪里?一是模式化,比如阅读题设置标准答案。二是求怪求偏,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命题人的聪明才智,不难道考生就说明不了出题人的厉害。说到模式化和标准答案,应该看到有其好处,比如容易判卷,可以减少主观随意性,但是必须看到语文阅读题不是一般的数学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阐释,如果非要设置格式化的统一答案,既是对作者本人的误读,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不公平,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不免让人油然而生复杂的况味:中国孩子失去想象力了吗?失去了想象力无疑很可怕,科学巨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会陷入凝滞之中,只能笨拙地“山寨”,或机械地墨守成规,就很难出现大师。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原因很多,与僵化的标准答案脱不了一定关系,而归根到底,这是教育体制之病。

  作者本人却答不出高考语文阅读题,看起来确实挺讽刺,但拷问的不只是命题人,如果现行的命题机制不变,甚至如果教育不加大改革力度,命题人就会继续“标准答案”下去、过度阐释下去……长久下去,我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实堪忧。。(燕赵都市网 王石川)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