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民高考:我们就是这么“烤”过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 14:16   金羊网-新快报

  策划:围观编辑部

  执行:新快报记者 李村 林恒华 陈学东 余锦境 陈颖欣(实习)

  这是一个全民高考(微博)的时代!

  因为一场高考,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姨姨、姨夫、舅舅、舅妈、还有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妹妹、妹夫……都在为你或摇旗呐喊、或殚精竭虑、或欣喜不已、或哀叹声声。

  这真是:高考日当午,汗滴脚下路。谁知这成绩,分分皆辛苦。回首中国高考史,谁不是在炎炎夏日愣是就这样被“烤”过来的!

  记住,高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

  我们就是这么“烤”过来的!

  50前(含50后):考不上,回家种田也没关系

  1947年,九死一生上大学

  姓名:李学柔

  标签:20后、解放前的大学生

  高考时间:1947年

  考取院校:中山大学经济系

  我1928年出生,读小学三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全家从惠州逃难到香港。不久,广州沦陷,又回到老家。回来后,家乡的小学已停课,我在私塾零散地学习。

  16岁那年,我父亲意识到还是得让我去上学,但我小学还没上完、初中也没念,要继续念小学还是上初中呢?父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上高中!

  当时我的家境很好,父亲送给当时的中学2700亩果园的土地,我也顺利成为一名高中生。虽然我不是通过正规考试进入高中,但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还要是省级以上的大学。

  三年后的1947年,我高中毕业参加大学招考,当时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由各个大学自己命题招生,我报考了中山大学(微博)经济系。当时我并没有考上中山大学的本科,而是考到了预科,也就是先读一年预科再考,考上了就正式成为本科生。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告别父母启程前往广州报告。渡轮途经东莞石龙时,我正在船舱内吃午饭。刚吃一口饭,枪声响起来了。河两岸,国民党的机关枪集中火力扫射我们的船。船舱里一个妇女吓呆了,木然站立着,我冲她喊“快卧倒”,刚想挪过去拉她,她就中弹倒下了,船舱里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所剩无几。随后,幸存的几个人再搭乘另外的轮船到广州。这一路,九死一生啊。

  “文革”前最后一届高考

  姓名:韦沛文、陈婉玲(夫妻)

  标签:40后、“文革”前最后一届

  高考时间:1965年

  考取院校:中山大学物理系

  1965年参加高考时,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特殊的一届———“文革”前最后一届高考。

  我们当时的心态十分平和,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们觉得考上了,能上大学那是最好,考不上了到农村种田也没关系,并没有觉得高考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当时的人很单纯,很少会想自己的利益,一切都听党的话,听从祖国的召唤。因为这种心态,所以当知道自己考上大学时,也是很平静的。

  当年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考了多少分,收到录取通知书才知道自己考上了。1965年我们进入大学,大一第二学期的课刚上完,期末考还没考完,“文革”爆发了。

  1970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我们被分配到广西柳州。当时我们都以为自己这一辈子会“死在柳州”了。

  到了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解决高校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我们有幸通过考试得以再次回到中山大学。

  回想这一切,“文革”中的一些不如意事情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忘。我们感谢高考,感谢党和国家。

  我是工农兵大学生

  姓名:李先生

  标签:50后、工农兵学员

  高考时间:1973年

  考取院校:四川大学中文系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那时候居然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由此而生。

  “工农兵学员(大学生)”历史虽短,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就是一名工农兵学员。”

  李先生回忆说,1970年7月,我高中毕业。由于高考中断,当年11月我入伍。虽然没有机会高考,但我内心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进入大学的殿堂学习深造。

  1973年7月,由于我在部队表现出色,学习能力强,我被推荐参加当年的大学生考试。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句老话的真谛。

  我报考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清晰记得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祖国的早晨》,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另外,报考中文系的考生还要再写一篇论文,以《批判林彪的“英雄创造历史”》为题写一篇3000多字的论文。包括我在内,参加考试的共有6人,川大只在其中招一名学员,我考了第一名。

  我们生活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出路很窄,当兵、当工人或考大学是当时离开农村外出发展最好的途径之一。虽然今天来看,读大学已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经历。所以我仍希望年轻人,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那个为你准备着的机会做好准备。

  大学入学要带《毛选》

  姓名:范永锋

  标签:50后、恢复高考第一届

  高考时间:1977年

  考取院校:梅州大埔师专

  1971年7月我高中毕业,当时已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直至1977年,有传闻说将会恢复高考,我便开始着手复习,可是接近暑期还没消息。直到10月下旬才得到确切通知,年底高考。考试时间是12月11日至13日,考试科目一般四科:数学、语文、政治、理化(或史地),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13日还要加试外语。

  我公社有四五百人参加当年高考,当时考试没有公布成绩,更不可能查分。可是这12人体检完了之后就没有音讯。

  当年的考试录取率极低,仅有1.8%。

  次年5月,我和本社另一位民办老师意外地收到了梅县地区教育局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是1978年5月20日寄出的。我们是被录取到大埔师范读普师班,要求在“5月30、31日报到,过期取消入学资格,由备取生录取。”想不到迟到的高考,还有迟来的通知。

  寄《入学通知书》时,还附有一份《新生入学补充通知》,其中说明,“要带毛选1—5卷、十一大文件、五届人大文件和高中数学、语文、化学等各科教材”。高考刚恢复,百废待兴,加上当时政治仍放在突出位置,连教材都来不及编印,所以提出了上述要求。未了还规定“不得带子女来校”。这也是当时时代的烙印。因为在录取的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已是为人父母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