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70后:被高考改革的一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 14:16   金羊网-新快报

  70后:被高考(微博)改革的一代

  ■新快报记者 陈学东

  1

  我们就是这么“烤”过来的!  

  背景

  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条独木桥。有的考生不惜数次复读参加残酷的高考。

  1990年在逐步建立与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宣布,高考实行“3+2”改革。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庆幸改成“3+2”

  姓名:陈军

  年龄:36岁

  高考时间:1995年

  考取院校:南京大学

  真是庆幸,那年高考广东刚好是改成“3+2”的第一年,我选的是文科,正好没有我学得很差的地理。除了政治相对较差,其它4科都是我的强项。历史试卷做完后,心情好到问监考老师要水喝。历史考了全市第一名,标准分870分,记得当年第二名才790分。语文、数学、英语也不必说,都是我的强项,高考也正常发挥。最神奇的是政治,一向不太好的居然考了660分,只能说幸运,记得有两道大题在考前刚好专门准备过。当年广东是高考前先填志愿,如果像其他省先估分再填志愿的话就肯定会报北大了。

  复读一年成功了

  姓名:李跃辉

  年龄:36岁

  高考时间:1994年

  考取院校:山东大学

  1993年第一次高考失败了,个中滋味没有过此经历的人难以理解;1994年第二次高考成功了,个中滋味没有过此经历的人更难以理解。我们“高四”专门有一个班,不过有些老师还是上一年的老师,压力还是蛮大的。或许是大家都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失败,因此比“高三”更懂得珍惜那段时光。每天教室里都是窸窸窣窣的翻书声,每个人都恨不得把一分钟当一小时用,那时候的自己才最最后悔上一年为什么不用功。记忆依旧清晰的是两年高考那几天都是没完没了的下雨,很讨厌的总是溅湿自己的鞋子,然后就开始莫名的焦躁。后来发现,貌似每到高考就必下雨。不管怎么难熬,那三天总是过去了,考完最后一科“生物”的时候,只想好好睡个天昏地暗。

  通过预考才能参加高考

  姓名:孙丁盛

  年龄:41岁

  高考时间:1987年

  考取院校:厦门大学

  我最初以为当年的预考分流只是人口众多考生众多的四川所独有的土政策,后来上了大学后才发觉很多省份都有这种政策。

  我记得5月7、8、9日的预考,刷掉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只留下三分之二能够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预考不过连参与“黑色七月”的资格都没有。预考至关重要,关系到高考准考证,当然也关系到学校升学率,因为学校统计升学率就用预考后留校的学生数作为基数。

  那时考上大学基本上是吃定“皇粮”了,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厦门市财政局,成了国家干部;相反,一步之遥,与升学失之交臂,很多当年的同学就只能在农村继续种田了。

  可怜的文理分科

  姓名:李喆

  年龄:38岁

  高考时间:1991年

  考取院校:广东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回眸高考,对于我来说,最痛苦的是选择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文理科都是要考的,没啥好说的。选文科,地理好,但历史差得要命,选理科,物理是我的强项,每次都能拿个前五名,但化学的各种分子又总是一堆浆糊,经常都是勉强能拿及格。当时成绩处于中间的我,连老师都很难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文科,毕竟,化学是背不住的,而历史可以背一些下来,至少不会像化学那么差的分数。但没想到考试时,历史还是拖了后腿,只考了个大专。

  教室、食堂、卧室三点一线

  姓名:马海燕

  年龄:39岁

  高考时间:1990年

  考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晚上12点睡觉;每天奔走于教室、食堂、卧室三点一线;每天都在强迫自己,绝对不能有偷懒的欲望;每天都是迎着晨曦,顶着夜幕,几乎没有正眼瞧过温暖的太阳;每天都在书山题海里摸爬滚打,基本上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难以成为我的关注对象;每天都在用并不充盈的体力但十分顽强的意志力与睡魔进行着激烈的交锋,结果麦芽糖等辅助品时常会出现在书桌上;每天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却在努力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放弃。好在,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一志愿考上了人大。

  80后:高考被扩招的一代

  ■新快报记者 林恒华

  1

  我们就是这么“烤”过来的!

  背景

  扩招的一代

  与前辈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不同,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改变了大批80后的命运。虽然高等学校学费自1994年起逐年增加,但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在降低,更多80后得以进入高校门槛。

  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赴港念大学,这为许多优秀的85后考生打开了另一扇机会窗口。同年,为了规避炎热天气对高考的影响,高考从7月份提前到6月,自此6月7日也成为高考御用日。

  然而,大学四年快乐的时光过后,80后不像父辈们一样,享受保送分配、单位分房的福利,与千军万马的同龄人们抢夺饭碗,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80后更要依赖自己的“综合实力”。

  特长生

  才像“过独木桥”

  姓名:刘咏诗

  高考时间:2007年

  考取院校:韶关学院

  与很多同龄的城市女生不同,刘咏诗从小学起体育成绩就很好,加上文化成绩与一般文化生相比竞争力不强,于是她选择了“体育特长生”的路,专长武术。

  在她看来,特长生的路也不好走。“很多成绩不好的人都想通过特长生走进大学,但竞争很激励。”例如刘咏诗那一级就有20多个体育生,但升学的只有4个,比起文化生扩招的优势,体育生更像是过独木桥。每天下午2-3个小时的训练至今仍然是痛苦的回忆。

  高考对人生

  影响并不大

  姓名:黄涛

  高考时间:2003年

  考取院校:江西电力学院

  谈起高考,黄涛最大的感触是遗憾。高一高二时,黄涛还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但到了高三却忽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致,第一次高考也“顺理成章”地落榜了。“当时年纪小,心灵比较脆弱,考不好的打击挺大的。”黄涛表示。

  复读了,虽然一心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但他对此也没有过分的执着。无论是高中时还是现在,黄涛认为在他们所在的时代,高考对人生的影响并没那么大。

  高中三年

  是人生最美好时光

  姓名:姚珺

  高考时间:2006年

  考取院校:暨南大学

  “高三复习时,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是我们的常‘驻地’,每次去都可以在那里遇到熟人。”姚珺说,三五个女生约好一起去自修,可能花一两个钟聊天,再进去自习一两个钟,然后相约一起回家。“学习的压力反倒不那么重,与朋友一起的时光很快乐。”

  高考前两个星期的自习周,班里甚至为一个男同学举办了盛大的生日party;当老师遭遇不如意的事,全班同学会写信鼓励,与老师打成一片;“班对”恋爱……所以在高考过后,她感受到的不是解放,而是逝去的遗憾。

  看《读者》、

  《青年文摘》解闷

  姓名:赵昕

  高考时间:2006年

  考取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与疯狂的大学生活相比,赵昕觉得自己高中三年的生活十分单纯,十足标准的好好学生。高三的生活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家—学校,不常打游戏机,也比较少出去玩。父母不在家时偷看电视已挺有罪恶感了。

  这位“好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多是沉浸在杂志中,那时《读者》、《青年文摘》被奉为语文写作宝典,一来可以作为解闷之法,二来也可以学到很多语文写作的例子和方法。临近高考特别紧张,考前情绪绷得很紧,考后就像大解放。

  扩招,并没有

  太大影响

  姓名:池嘉楣 

  高考时间:2003年

  考取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2000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二年,跟很多埋头高考的学生一样,池嘉楣并没有感受到政策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

  高三的生活十分忙碌,课桌上、抽屉上、书包里都堆满小山堆一样的考试资料,老师每天的讲课也是围绕着考试而来,明显感受到“应试教育”的氛围。偶尔与同学之间打打球是最开心的事。

  高考期间也是挺有压力的,主要不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更多是因为自己希望考上心仪的大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