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口述人口述,新快报记者林佳整理
60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
1
我们就是这么“烤”过来的!
“恢复高考(微博)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电影《高考1977》里反复说这句话的时候,影院里许多年过半百的观众泣不成声。
1977年10月份,国家正式对外公布恢复高考招生工作后,全国上下炸开了锅。高考成了所有家庭“改变命运”的头等大事。
也只有在这个年代,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胸前戴着块白纸红字的大学校牌,走在大街上是一种荣耀,令人羡慕。他们不仅不用担心工作、住房,还能成为国家干部,可谓“一劳永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人这样形容当时考生的命运突变。
但是,这个年代的高考又异常残酷和激烈,录取比例甚至低至2%。“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当时最鲜明的写照。
三次落榜当“搬运工”
姓名:廖剑(化名)
高考时间:1979年-1982年
考取院校:郑州粮食学院
1979年,从韶关某铁路中学高中毕业的廖剑,第一年高考就落榜了,他跟“韶关师专”仅有一分之遥。
在一片可惜声中,廖剑选择了复读,但似乎命运之神总爱和他开玩笑。苦苦复读第二年、第三年,平日里成绩都不错,可高考分数都没有入围。
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底下还有两个妹妹,连母亲都不支持廖剑继续复读。心灰意冷的他找了一份搬运工作贴补家用。可他骗不了自己,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当了一年多搬运工后,廖剑心中的火苗再次燃起。
1982年的春天,离高考只有半年时间,但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悄悄找到了当年的教导处蔡主任帮忙,插队到复读大军中。
“那一年我刚好20岁。我5岁就提前入学了,没想到复读了这么几年,还是成了班里最老的学生。”廖剑回忆说,他当时在几十个人一间的旧宿舍里,住了一学期,这是决定前途的最后一搏。再考不上,他就死心塌地当工人。
半年后,他考上了郑州粮食学院。多年过去了,如今是房屋评估师的廖剑,对蔡主任依旧念念不忘。“感谢蔡主任,是他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还记得当时女生的“包菜头”吗?
姓名:陈映平
高考时间:1981-1983年
考取院校:暨南大学
陈映平记忆中的高考,是压抑人性的。那个时候,人们的偶像不是天王、不是明星,而是那些考上大学、学有所成的人。原因很简单,考上大学,就吃上了皇粮,有国家补助,毕业后还可以分配到机关单位当公务员(微博)、当老师、医生、技术员这些上流职业。考不上,回家务农或到小工厂打工,收入和生活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尖子生,都集中在复读班里。陈映平还清楚记得,她在韶关某县重点中学复读的那两年,一个文科加两个理科复读班,集中了复读两年、三年、四年,来自本县、外地中学和厂矿的考生。抱着“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大家都成了学习机器人,没有娱乐,没有早恋,除了争分夺秒学习什么都不知道。“那个时候,见不到长发飘飘的女生,连剪头发都会觉得是浪费学习时间。女同学都剪很短的‘包菜头’,梳头洗头很方便。”
实际上,刚恢复高考没多久,有限的复习资料都是老师刻板油印,然后分发给大家,教材内容也很简单。“当年学得那么苦,心理压力比学习压力大得多。”她说。
1983年高考过后,陈映平就把复习资料都烧了,“复读一年,要100元左右的学费,再考不上,前途很渺茫。没有想过考不上怎么办,只知道不能再让家里人再为自己付出太多。”
令大家惊喜的是,那一届高考,连陈映平在内,3个复读班有一半的学生考上了大学,“1个中大、3个暨大,还有很多人考上了华南师大,是这个小县城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
考大学是
挤上上流的唯一途径
姓名:张帝开
高考时间:1978年、1980-1982年
考取院校:中山医学院
“第一次参加高考那年(1978年),我才14岁”。
张帝开告诉新快报记者,恢复高考最初一两年,国家有在初中毕业生中推选优秀人才的政策,每个学校可以推选一两名尖子生参加中专(相当于现在专科)考试,张帝开就是其中一员。“上世纪70年代末的高考,是知青们的天下,初中毕业的‘小毛孩’哪里拼得过知青,落榜很正常。”
对于张帝开来说,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是在1980年高中毕业时。但这一年他也没有考上,从此踏上两年的复读路。
“要么抱铁饭碗,要么当农民,考大学是挤上上流阶层的唯一途径。”
提起那段复读经历,张帝开有点激动:“当年的教学水平很差,复习资料很有限。最艰难的时刻,就是落榜回到家,更疯狂读书。可读来读去只有那么几本书。挺过来全靠的是坚韧的意志。”
1982年的高考,张帝开考得不错,由于分数拔尖,最终他如愿被中山医学院录取。
考上大学后,张帝开每月有16元国家生活补助,另外学校还发有粮票,基本不用家里寄钱,毕业后顺利分配在中山医系统从事他梦想的工作。
苦学高考
只为了家人面子
姓名:傅筠(化名)
高考时间:1985年
考取院校:河南财经学院
直到今天,傅筠还经常做着同样一个噩梦:高考成绩单发下来了,老师走过来告诉他,他落榜了,就差那么几分。
1985年的高考,也是最后一届上大学有国家补助的招生,高考竞争压力非常大,而傅筠就偏偏赶上了这一届。竞争是残酷的,当年7月份的全国高考统考前,在5月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预考———预考合格的人,才有机会参加正式高考。大约有一半的学生,都在预考中“倒下”。考生们要闯过两道关卡,加上当时高校招生较少,当年的录取比例仅有5%左右。
“对于应试教育,不需要听老师讲课,只要书本会背了,就能考上。”这是傅筠对当年备战高考的总结。当年的历史、地理课本上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包括它在哪一页,该书页上的注释,现在他都记得很清楚。“虽然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但总算不用复读,后来我在大学里不好好上课被通报批评,家人也没有再管我了,逼我考大学只是为了面子。”
如今的傅筠,是某知名财经杂志主编,但他却依旧对高考心生排斥。“我跟女儿说,考不上也能有出息,我尊重她的选择。招聘员工也是这样,我现在从来不看他们的毕业证,只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
5年边工边学
取巧考上美院
姓名:朱光荣
高考时间:1982年,1987年
考取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到了1987年,考上大学的人已经很多,各种复习资料都很丰富,大学生也没有几年前那么“偶像派”了。在朱光荣记忆中,很多落榜的同学都选择了下海经商、打工挣钱,并没有前辈们那么浓郁的复读情结,而朱光荣是不敢复读。
在中学没认真听过课的朱光荣,自知考不上普通大学,文化课成绩只能报考艺术学校。从小爱好绘画的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广州美术学院,但他也不敢报考,因为这个学校真的太难考了。
1986年的一件事,让朱光荣自信心爆棚。和他一起在“珠影”画动画片的一个同事,考上广州美院了。“这个人画工比我差,他都能考上,我也可以!”保险起见,朱光荣1987年同时报考了两个大学:广州美院和华南文艺业余大学。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在笔试通过之后。面试时,考官与朱光荣的对话也很有意思:“你觉得自己考得怎么样?”“一般般。”“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还继续考吗?”“不考了。”这个答案让面试官很郁闷。他们不知道,朱光荣已经被另一所大学录取了,“广州美院不录我,我就去‘华南艺大’学设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