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高考连续第三年没有出现满分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 15:42   新闻晚报

  记者 李征 钱钰 整理

  日前,2011年上海高考(微博)阅卷工作已经全部结束。高考作文阅卷评析一直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今年考生作文总体得分情况怎样?有无满分作文?阅卷教师青睐怎样的作文……本报请来一位资深阅卷教师谈谈他眼中的高考作文阅卷心得,另外刊出一篇得分为68分的优秀范文供读者参考。

  今年作文未现满分卷,仅有几篇作文获得69分。算起来,这是上海高考连续第三年没有出现满分作文。不过,优秀作文也有不少。

  令我欣喜的是,不少同学运用了课文中的材料,套用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倒是挺确切的题目,运用苏轼的《前赤壁赋》、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史铁生的《合欢树》、周国平《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王羲之《兰亭集序》等课文中的材料,倒是挺贴切的。有些同学作文非常大气,旁征博引,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气度不凡,立意不俗。有的文风朴实,说理深刻,论证严密。而我看到《良辰美景奈何天》、《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标题,简直为这些同学的颖悟与机智击掌叫好!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对主题不作预设,今年照样如此。 “一切都会过去”,不一定都是针对灾难、困难,也可以针对一切功名利禄等;这句话不一定都表明乐观的态度,也可以表明一种清醒和理智。有的同学写到刘翔、刘伟,说到他们面对荣誉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一切都会过去”,而所抱的最好的态度是“一切都不会过去”,以迎接下次的挑战。还有针对文化的,觉得现在的文化泥沙俱下,而 “一切都会过去”,在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必然是沙里的金子。

  有一位同学写到所罗门王临终时说过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双手向天空绕城一周,让我的子民知道,即使是所罗门王,在他死后也是一无所有的。 ”有一位同学引用一块墓碑很有意思:“王二小,学生王二小,党员王二小,王领导,王老,老王,王二小。”这块墓碑真是发人深省,正印证了“豪华落尽见真淳”。

  尽管阅卷老师不提前作预设,一切看同学们在作文中呈现出什么思想,但对一些作文明显的偏题现象仍有自己的判断。

  有的同学从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铭文,感觉到富有辩证的哲理性,于是通篇谈辩证,而把两句铭文抛到一边,还有写选择、取舍、百家争鸣、换位思考等的,说理非常牵强,均有偏题之嫌。

  由于不少同学套题,如套“铭记与忘记”、“学会放下”等,套得好自然无可厚非,套不好就显得若即若离。比如“铭记与忘记”,“一切都不会过去”,对于经验教训等当然要铭记,可“一切都会过去”则不等于“忘记”,它和“忘记”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抱有“一切都会过去”的态度,所以才要学会 “忘记”,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如果能有这样的转换与衔接,立意都是不错的,可不少同学只是把现成的作文搬到试卷上,不注意彼此的细微差异,总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

  还有谈“宽容”的,如果作些必要的交代,比如甲受到乙的误解与伤害,甲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当乙有朝一日醒悟,乞求甲的原谅时,甲很男人地说了一句“哎呀,一切都过去了”,这样倒体现了甲宽容的胸怀。可我期待的这样的交代并没有出现。

  总之,读书做人是永恒不变的牛理。

  (文/明斯)

  【优秀范文】风中的余香

  (得分:68分)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