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状元的考试观:从根本上厌恶考试制度

2013年07月08日09:38  金羊网-新快报    

  人物档案

  此人太帅,为避免毒害女粉丝,照片欠奉。据本人要求,实在要放就放黄晓明吧!请诸位自行想象。

  姓名:朱坤

  性别:男

  星座:金牛座

  高考[微博]:1996 年(河南省文科状元)

  大学以及专业:北京大学[微博]光华管理学院

  现任:《新周刊》编务总监,生活方式研究院秘书长

  如果真有“克莱登大学”这样的大学,我倒真想一读

  新快报(以下简称“新”):你一直成绩很好?成为高考状元是意料之中?

  朱坤(以下简称“朱”):当然是意料之外!我从来都不是学霸。成绩固然不错,但也不稳定。一般来说都是班上前十名吧,曾经有一次考班上17名,老师觉得这应该是我的奇耻大辱,但我其实也无所谓。

  新:你属于“可以考得很好,但并没有用尽全力去保持好成绩”那种学生。

  朱:对,我并不喜欢考试。考上北大,身边的同学全是各地尖子生,很多人都习惯性地要考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我不是,一上大学,我就基本放弃考试了,只以及格为标准。

  新:那确实不算学霸,学霸应该是对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的。

  朱:我记得当时有一门科目是《革命史》,整个学期我都没上过课,考试的时候还找不到教室。

  新:为什么上大学后对学习这么没兴趣呢?算不算高中用功学习的某种的反弹呢?

  朱:不算反弹,只是我从根本上厌恶考试制度。我认为考试制度是无聊的。我不喜欢谈“高考状元”这件事,原因也在此。冠亚军往往只差几分,这几分,不能证明冠军一定就比亚军能力优秀。这里面,运气的成分太大了。但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这是事实。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我这么说,相对更有底气。

  新:但是不管怎么说,考试肯定也是一种能力。能考上高考状元,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朱:考试确实需要一些能力,除了平时的知识储备啊记忆力啊什么的之外,我觉得最关键的,无非就是状态的稳定。

  我之所以会全力以赴去考试,就是知道,我的命运只能靠考试去改变。当时我父亲和我谈过,如果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就去开出租车或者去当兵。在中国,很多人都像我这样,要改变人生,就只有靠自己考试。

  新:你的意思是:考上状元这件事,带给你的“实际利益”远大于虚荣心的满足。

  朱:很对,主要是现实方面的好处。在虚荣心方面,我确实曾为此高兴一阵子,但很快就明白,这不是多大的荣耀。正如前面所说,我明白一次考试的偶然性。这一点不是我现在才知道,我在考上大学之后,很快就完成了这种心态的转变。

  新:但还是很多人会像崇拜一个偶像那样崇拜你吧。朱:是的,我记得当时某个组织编了一本书,取了一个类似《在北大等你》之类的名字,请一些状元写了些稿子。我也写了一篇。这书发行之后,我就收到了无数的来信,甚至还有人从外省千里迢迢到北大来找我。

  新:到宿舍去找你?就想看看活的状元长什么样?

  朱:是啊,一直到大三大四,都有人按图索骥地来找我。

  新:这称得上奇观。

  朱:但我当时觉得很无聊。

  新:他们会觉得你很傲慢。

  朱:是的,我心里想:要学习好,去看书啊,看我有什么用?

  北大就是有一种气氛,鼓励你与众不同

  新:我在《<新周刊>口述史》里看到,你在文章里写,你从大学就开始留长发。

  朱: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是板寸头。我父亲是军人出身,非常严格。所以我上大学之后就想逆反一下,就留了长发。

  新:当时学校里留长发的人多么?

  朱:男生里面,不多。女生里面,留长发的当然很多了。(笑)

  新:身为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在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会不会引人注目?

  朱:这一点我特别欣赏北大。北大就是有一种气氛:鼓励你与众不同。我还遇到有人用裹着一张床单就出来的。什么怪事都有。

  新:你的大学时怎么过的?

  朱:就是可着劲儿看书,书看得杂,多数都跟专业没关。那时候也没想到现在会从事这个工作,事实证明,那时候乱读书,对现在这个工作很有益处。

  当时也去别系旁听,比如中文系的谢冕,钱理群,温儒敏,陈平原,这些人的课都听过。

  新:最喜欢哪位先生的课?

  朱:我最喜欢朱青生,艺术学院的,他讲艺术史讲得特别引人入胜。娓娓道来,很从容,很有君子风度。而且观点和书上截然不同。他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艺术史的兴趣。

  当时还有电影鉴赏这些课,就放一些现代启示录啊,克雷默夫妇啊这些电影,在当年,DVD还没有普及,这些电影还是比较少看到的。

  新:听起来,我的大学时光与你差不多。但我觉得,北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应该有一些特别不同的地方……

  朱:如果要说不同,可能就是北大的气氛更宽松吧。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要说大学生活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学校的不同,而在于你自己和你同学的不同。

  新:毕业的时候,怎么选择到《新周刊》的呢?

  朱:快毕业时我就想着,我去哪好呢?像我们当时的专业,比较好的出路有两种,一种是去银行,一种是去大企业。我当时觉得银行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大企业我又进不去。这时刚好看到《新周刊》的招聘启事,我就来了。

  任何时代,总要有人敢于走在时代尖端

  新:我看你曾在文章里说,你对工作有三个要求,第一,没有人管你的头发。第二,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第三,工作环境里必须女的比男的多?

  朱:对,《新周刊》很符合这些条件。

  新:一开始是在驻北京办事处?

  朱:对,在北京,每周一要赶到亚运村开例会,后来开着开着大家都不来了,我算乖的,除了我之外,就领导,我们俩人。几年后我调回广州总部。

  新:《新周刊》是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对它的感情我可以想象。

  朱:这么说吧,不管是来过就离开,或者一直呆在这里,只要真正融入《新周刊》一天,血液里也必定会流淌着不安分的因子。肖锋把这称为“破坏性”,若云把这称为“新锐”。

  新:肖锋和若云,你的同事……。说说你在《新周刊》的同事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朱:工作圈子就是我的交际圈子。那时候我们一起经历截稿焦虑、选题枯竭、熬夜加班,可能那是最早的金鹰时代了。我常想,我们那群人如果生在魏晋,也就是刘伶、阮籍般的人物,如果生在宋代,就落草无疑,生在民国也是救亡运动急行军……,任何时代,总要有人敢于走在时代尖端吧。

  新:那时候经常加班?

  朱:对,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夜里十二点以前根本就不能算加班。

  新:早睡早起是不可能的了。午睡也是不可能的了。

  朱:我从不午睡。我又不是国企老干部。

  新:聊聊工作经验。如果由你招一个记者,你最看重他(她)的哪种能力?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