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师:高考作文成时代风向标

2014年06月12日11:22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高考[微博]语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的不断追求与发展走向,更可窥见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关注语文,尤其关注高考作文,正是在关注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人才培养及国家的发展战略。

  让我们通过三位常年工作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讲述,回顾几十年高考作文的发展变迁,并展望未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从中把握时代的印记及发展脉络。

  ——编 者 

  对话嘉宾:

  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 周曼云

  人大[微博]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骨干教师 廖昌燕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周鸿祥

  高考作文应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从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材料和话题来看,无论是全国卷、广东卷、辽宁卷,还是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都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社会热点。

  在人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廖昌燕看来,北京作文题的材料切入点虽然是传统观念中的“老规矩”,但引出的却是紧扣社会现实的话题:“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如今又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其实是传统观念在当今现代生活中是否还适用的问题,是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相碰撞、如何继承与批判“老规矩”的问题,也是一个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它对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切近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是学生运动会项目“山羊过独木桥”,同样是从现实生活的故事中揭示生活规律——与对手合作、互利双赢,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此外,还有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易使其丧失觅食能力”,全国大纲卷“农民工与医药费”,湖南作文题的“最美乡村干部”等等,这些题目都将作文的内容指向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廖昌燕说,从2014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目看,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不仅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更重要的是考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考查他们对社会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见解。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还有一些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套作、宿构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就很难用几个背过的诸如司马迁、陶渊明等古人事例来完成。高考作文中“古人来开会”的文风已经得到扭转,这无疑是回归了作文的本质——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作文水平归根结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这当然应该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

  高考作文有着清晰的时代印记

  在周曼云老师的心中,有一个坐标图,上面清晰地标记着过往40年的高考作文题,而这样一个坐标图,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时期,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题目以命题和命意(材料)作文为主,文体上应用文、实用文占了相当的比重。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作文材料往往哲理性、寓意性较强,考生审题时要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哲学原理,行文过程要把这个原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阐释清楚、分析明白。例如,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依玲的故事”(1979),看图作文“读漫画《这下面没水,再换个地方挖》”(1983),短文“就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1987),“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1989)等。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90年代的高考作文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以一大一小两个作文为主,加大了描写手法或记叙文写作的考查力度,加强了想象能力和文学意味的考查,文体特征要求依然鲜明。如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开始不限体裁(诗歌除外),突破了以往以议论为主的格局,学生可以写小说、剧本,散文等。小作文大多侧重考查描写能力,如1991年的想象作文“圆”,1997年的行动描写“小新背瘫痪的同学上学”,与之相匹配的大作文,往往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性文字。1994年和1996年小作文考查了介绍说明性文字,大小作文兼顾了不同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考查,呈现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多种文体和多种表达方式全面兼顾的样貌。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材料较上个时期更显生活化现实化,考生审题时要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思想观念或生活常理,分析时重在一事一议,就事论理,这些作文题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上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加深了对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思考和体悟。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新课程阶段,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考作文也在2000年“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中进入了话题作文的新时代。

  相较于命题作文或命意作文,话题作文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尤其它的写作旨趣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与写作理念。应该说,话题作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写作教学的进步,也出现了大批高质量的高考作文。可圈可点的有2001年蒋昕的《赤兔之死》,2003年耿亮的《转折》。

  随后,话题作文的弊端日益显现,开放性这个最大的优势成了最明显的劣势。由于审题门槛低,限制条件少,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不利于高考选拔。同时出现了或泛哲理化地拔高立意,或心灵鸡汤式地流于思维肤浅,或假大空地喊口号,或无病呻吟故作文化腔等弊端。

  于是,2006年全国卷作文首次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采用一段材料一段要求的形式,给考生提供的写作角度更多样,思考的空间更大,没有明显的立意导向。同时,又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较好地处理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一直在如何很好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上进行探索。

  抓住高考作文命题“关键词”

  在周鸿祥老师心目中,未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可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关注现实。作为当代高中生和未来的国家公民,理应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应死啃书本,作文中只会拿几个古人说事,套话连篇。

  多元空间。高考作文要防止宿构,作文题就要出人预料,而且必须有所限定。如何在规定的话题或情境的制约下,给不同的考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确实是个难题。考生有着太多的不同:地域、家庭、阅历、性格、兴趣,等等。避免同一题目给数万乃至数十万考生带来的尴尬,除了在题目的设计上能有更大的可选择空间外,采取多题选择的方式或许是可取的。今年北京卷的微写作是三个题目选做一个,开创了一个不错的先例,令人欣喜。

  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创新,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素质和能力,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就谈不上创新思维,当然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尽管简短,但内涵丰富。“沙漠”这个意象显然具有隐喻性,可以同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相联系;而选择的自由与“必须”的不自由,富有哲理味道,具有思维的张力,可以考查出学生思维的是否严谨、开放、辩证,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可见,作文题目并不在于所给材料字数的多少,以及设置的情境是否具体生动,最重要的是具有思维空间和思维力度。

  高考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高考作文理应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思维、积累、见解、语言运用能力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命题应该成为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风采的平台。

  版式设计 宋 嵩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