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考生皆寂寞,古来高考几人回?想必这时的你们应该正在寒意未退的冬末中迎来了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无论是那扑面而来的冷空气,还是那迫在眉睫的高考,都如翻滚着袭来的滚筒,压迫着奋斗者的你们那颤抖的小心灵。高考的倒计时战争已经打响,我们怎能不开启激战状态!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我们最熟悉的,又是最难得高分的。作为在高考中摸爬滚打后站起来奔向自由与美好的生灵,看着又一批战友匍匐在高考的战场上,我希望用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伸出一双有力的手臂,给奋斗的你们一个贴心的帮助。
语音锦囊——打好根基,充分利用“肌肉记忆法”
想当年高一的第一节语音纠正课华丽丽地颠覆了我的小世界,就像是一个剽(piao)悍的男人穿过巷(hang)道,送来一封信笺(jian),告诉我他道行(heng)很深。
上面有点无厘头的一句其实深深出卖了我的神秘感。不错,试着把奇奇怪怪的读音编成一段故事吧!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几个“战友”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用心编出的幽默可爱的语音段子,既取暖又加分还增进友谊,绝对胜过你耗费本来可以记几个读音的下课时间冲去食堂买热狗的行为。
对于语音这一“语文试卷排头兵”,我将之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积累是盖“语文读音大别墅”的根基。
我是从高三开始展开大量的积累工作的。我在普通横格本做笔记时,一排写注音一排写对应的字。这种行为倒不是我对天真的小学生活的致敬,这样写的好处是,考前突击复习时可以用尺子遮住上面的注音,快速过一遍下面的字,然后再移开尺子来看正确读音。多一遍这看似简单的流程,就是多一个校准答案的过程,这样可以让你知道究竟哪些记住了哪些没记住。曾经有一个自命不凡,嫌弃我这一虔诚举动的同学,据说他高考时看到语文第一个语音选项就直接迷茫了。
其次,充分利用“肌肉记忆法”。
“肌肉记忆法”不是让你边吃牛肉干边读语音。针对于我们“川普”常见的“认字认一边”问题,为了高考能够得更高的分数,不妨将有趣的家乡话放一放,在平时和同学朋友聊天中使用正确读音,比如我在平时经常说的“你这个狡黠(xia)的小娃儿!”一句让我在2011高考第一题就“命中红心”。相信这种为高考特制的好习惯也能使你在与高考语文的较量中有所收获。每天语文早自习,我一定会大声读自己的语音笔记本,字正腔圆地读,无比陶醉地读。就像我说“How are you”你多半会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就像我说“你太美了”,你多半会说“过奖过奖”一样,考试中遇到自然也就在心里读出正确答案了。
字形锦囊——“左右双将”齐上阵
是否讶异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个部首的差异就让数个字的意义相去甚远。想蹂躏和征服语文基础吗?拿起你的战笔,埋下你的头颅,开始奋战吧!大量的积累和反复看是永恒的又笨又有用的方法。温馨提示一个小窍门,将易混字对比着写在一起,比如:告罄、磐石、温馨。
遇到考试中抓落头发也看不出错字的情况,除开大量的字形积累我无法帮大家一笔一划地做好笔记,我有自己常用的两个方法。它们就像我去打仗带了两把手枪,什么情况用哪把枪战斗就是一种高考试卷纠结中应该具备的思维。
我的“左将”是语义辨识法。我还记得高三有一节课发语文试卷,班里一个男生看着卷上的红叉,五官立马聚集成一朵苦闷的菊花,大叫一声“‘名门旺族’这四个字哪错了啊,难道不是香火很‘旺’吗!”对于此等满脑封建思想的人士,学习委员投去非常鄙夷的眼光。从此,班上默默地都写对了“很有声望”的“名门望族”。
我的“右将”是字形辨识法。请自行凝视长在你手上的“拇”指,即使它用处再大,像母亲般伟大,它也无法成为“母”指;“馈”赠他人你得发佳肴啊,振聋发“聩”是耳朵聋了,不是耳朵匮乏也不是耳朵溃败;而“渡”过难关,就想象那如流水般阻挡你的难关。祝愿你在每一次语文字形考试后都能得意洋洋做矫情状说:“谁让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
病句锦囊——多练多分流
说到病句这个东西,就像你梳头发梳得好好的,总会冒出几根头发刺眼而顽强地站立在那里,颇不和谐。每次我考试遇到病句,都从内心升腾出征服的霸气,同时这种霸气能助我在整张语文试卷中披荆斩棘。
1.语序不当。“外地的在这所大学就读的同学们啊”,看到试卷中这种莫名其妙的定语前置,你是否顿时迎面扑来一种在表演小品的感觉?
2.搭配不当。“一朵女子”的文艺腔请自动屏蔽,你弟弟也不能长得“欣欣向荣”吧。
3.成分残缺或赘余。如果你的爸爸“过分溺爱”你,你不用“从心里由衷”感谢他。
4.句式杂糅。“我爱你爱她爱他”,这么看来句式杂糅也是不错的剧本灵感,特别适合当下幻想N角恋的少女,不过我敢保证评卷老师会狠狠掐灭这个纠结的灵感。
5.表意不明。“罗玉凤的姐姐认为她很美”,你说到底是罗玉凤的姐姐漂亮呢,还是罗玉凤
漂亮呢?想来想去,你说不清楚,就是句子表意不明。
科技文阅读锦囊——“拿着放大镜找针”
科技文阅读让我想起了那个汗流浃背的补课暑假。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永远口、手不同步的奇葩,十分可爱。他常瞪大眼睛说:“同学们要牢记啊,科技文阅读就是三遍走!”同时,他的右手赫然比出一个“V”。这一极度投入又极度滑稽的肢体语言仿佛让枯燥的科技文都开出了花朵。我总结阅读科技文的本质就是“拿着放大镜找针”,同时我想把百试不厌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1. 第一遍是读文章,勾画重点句,选出关键信息语句备用。
2. 第二遍是读题,圈出题干重点词,带着题目回到原文找答案出处。
3. 第三点是习惯的养成。找到答案出处后,切记用笔在原文旁边标注这是哪道题哪个选项的答案(比如3-C,4-A)。千万别觉得这样浪费时间,这样的好习惯会方便你之后的检查,往往令你事半功倍。
科技文是我高一高二语文考试中的老大难问题,在高三板块训练中,第一次按照上述方 法做了两三篇科技文。期间,我也怀疑这个方法是不是过于笨拙,但明显减少的失误让我更加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和方法决定高度。
诗歌鉴赏锦囊——创造性理解“24字步骤”
诗歌鉴赏对我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是浓缩的图画。读一首好诗词,就是获取一个想象的舞台,获取一个二次创作的机会。
让思想积极地舞动起来,是诗歌鉴赏拿高分的前提。而后续的模板记忆,则是拿高分必不可少的武器。就像庖丁解牛需要娴熟的技艺,需要一套清晰有条理的方法,答诗歌鉴赏题也是一个道理。
我遇到最多的题是“分析诗歌思想感情”,此刻脑中立刻浮出“24字步骤”:读标题,明类别;读注释,知人事;抓诗眼,悟情感;巧整合,准表述。
生硬的方法离不开个人创造性的理解,我的感悟是看诗就像看人,二者是相通的。
首先,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决定着他的性格”,虽说有点绝对,但从一些名字看又不无道理,比如刘若英的淡雅,白岩松的睿智,都是人与名字相得益彰。诗歌也是一样,咏梅的诗歌不会写到对牡丹的热爱,送别的诗歌不会以纸醉金迷为主题,看到诗歌的标题,就能知道它所属的类别,大方向也就明确了。第二,我们了解一个人,得探究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他曾历经什么磨难,从而了解他的大致性格。诗歌源自人,一个人身上承受的压力,脑中挥之不去的思想,全部会倾注在他所写的作品当中,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去看诗歌的注释,了解诗歌发生的背景,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个作品。第三,人眼是心灵之窗,一个人内心的活动逃不过他的眼神。或苦痛、或挣扎、或愉快、或忧愁,眼神表达的感情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最直观的方式。诗眼也是整篇诗歌最精彩的地方,抓住诗眼,分析诗眼,鉴赏的脉络自然也变得清晰。最后则是考验大家的文字能力,诗歌鉴赏不是作文,不强求你行云流水,绣口一吐就是半张高考试卷内容,只要把自己所有的体会清晰地串联起来,准确不拉杂地表述出来就够了。
就像认识一个人,你去打听,去观察,去分析,总会大致了解他。可是人心隔肚皮,比起完全了解一个人,高考的诗歌鉴赏便容易多了,它不可能深奥到大家都看不懂的地步。只要你带着活跃而合理的思维,按方法去找,去联想,去体会,去整合,去表述,诗歌鉴赏的分数也不过是囊中之物而已。
如同培育花园的花朵一样,要想花园拥有最夺目的美丽,必须要求每一朵花最绚烂地盛开,语文复习也一样,要想获得高分,必须专心搞好每一个板块。如果你抱着寻找升空火箭的心态来读这篇文章,我只能说我hold不住你浮躁的心。走好脚下的路,世上没有飞翔的鞋。只希望这篇经验之谈能在你“行走”时,给你注入更多的力量,在弯弯曲曲的语文小径中辟出一条笔直的路。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希望这些锦囊能为在高三中挣扎的亲们包一个高分的邮。
本文选自高校招生杂志社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戴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