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暨“新中考,新高考环境下的教与学”召开,会上北京四中网校董事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邱济隆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校长为大家讲解了信息时代下的学校教育。
新高考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作出的决策,是重点改革项目,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新高考有哪些政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新高考等问题,北京四中网校特别邀请了一些专家,为大家深度解读新高考改革。
12月2日上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学校现状做了深入的演讲。
本次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但以往的改革主要是针对考试科目的改革,围绕考试科目的多少对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减少科目,会减少学生的负担,但从现代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科目的减少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高考对于整个高中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作用。
高考改革的思路即制度设计可以用四点概括:
1、招考分离
“招考分离,也就是招生与考试分离。以往的高考改革讲的是考试的改革,招生的依据就是高考分数。而这次的高考改革,是招生、考试两项改革。”谈松华说。
以往招考一体的制度设计使考试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考试是一种手段,高校衡量一个学生,高考分数这一项指标并不是他的全部。
目前,考试政府、招生领域管办评不分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政府、学校和考试机构间职能不清又带来招生一体化的问题。招考分离将政府作为“管理员”,下放招生考试相关行政权力。考试组织权交给专业考试机构、将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把考试选择权交给考生,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保障招生与考试分离的逐步实现。
2、文理不分科
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而是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业规划去自主选择三门科目,高校也能够招到适合此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学校与学生的选择性。但是根据上海浙江的调研结果,由于物理学科较难,选考物理的学生很明显的减少,这样选考科目的结果和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从当前趋势来看,高考科目会偏文科弱理科,对将来我们国民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有严重影响,所以在大的制度不变得情况下,选课还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3、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成绩当然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但是在过去高考招生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是不够全面的,应该分别在不同的模块对学生进行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公共素养,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还有学业成绩。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同时也作为高校人才选拨的参考。
4、多元录取
在录取上,此次改革更加颠覆和彻底,提出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说法,试图打破分数评价的魔咒,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为核心录取制度,不全面、不科学显而易见。此次高考改革明确提出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方向,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全面启动,并作为高考录取中的两依据(高考选考分数),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