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中国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本领恐慌》:15岁女生向现行教育体制下战书

http://edu.sina.com.cn 2001/01/10 10:40   中国青年报

  战胜本领恐慌 克服成功焦虑

  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的道路

  编者按:最近一本叫做《本领恐慌》的书似乎引起大家的“恐慌”,这又是一本“中学生”写的向现行教育体制提出挑战的书。5年前,一个15岁的女孩上学上得好好的,突然要求退学,自己钻研起了“大成教育”,3年后居然在高校办起了教育系列讲座,19岁与人合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现在又拿出这本《本领恐慌》。在出版社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上,让我们听听青少年与教育研究学者是怎么说的吧。

  一个20岁女孩的声音

  我们的教育体制、学习理念出了严重的问题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王小平不像韩寒,她学习成绩很好,主动退学,是进行自我设计,希望有所成就。我相信,人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个人来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的道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按部就班的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去选择退学。

  另外,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是一位20岁的女孩对教育和学习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问题,历来都是成年人在发表议论,而我们的学生、青少年本身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本书里有很多不完全的甚至不成立的地方,但是它的价值不在于阐述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它传达了一个青年学生对教育的深切的体验,对学习、对成功的理解,而且这其中不乏天才的见解。

  中国的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从某些方面讲也在扭曲人。现在的学生极度厌学,我们做过调查,全国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只占极少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有不少东西是很毁人的,孩子疲倦而去,疲倦而归。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学习理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关于中学生退学和写书现象,有不同的认识。我同意孙云晓所说的,并不存在惟一的真理和普遍的原则,每个人都可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就此书而言,如果把它当作理论研究的对象来看,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觉得这本书的定位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类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导书,教你如何处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卡耐基的书是有价值的,很多人都认为从卡耐基和《读者文摘》中学到的远远超出在中学里几年学到的东西。

  我认为作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什么“大成学”上。实际上古今中外那些学习方法和智慧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把这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道理组合起来,取一个新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发现,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她很早确定志向是好的,但现在做的远不是成熟的学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向大众的教育却浸透了“少数人成功”的毒素

  打破常规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以往学生谈教育或者反抗教育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至少没有像现在媒体这么集中讨论从而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所以说这反映了对现行教育一种特殊的反抗。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大家都不满意,各种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反抗,有一些人采取极端的方式,步子迈得更大些。

  这本书引发的一些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比如说成功的概念。作者在做“成功学”研究时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概念来收集素材,仅把爱因斯坦、毛泽东这样的人当作成功的榜样。我觉得这反映了一种“少数人成功”的概念。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而言,虽然面对的是绝对广大的公众,但是其中却浸透了一种“少数人成功”的观念。

  杨东平:对,我们要对成功的概念重新认识。

  刘兵:我们应当提倡一种面向普通人的让每一个人都可能达到成功的观念。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按照某种模式,比如当你成为百分之几的人你才是成功了。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打破常规。不管是作者本身的行为还是书中提到的理念,都有打破常规的东西。

  谈到教育,我们以往的教育总是想把自己的理念、知识和所有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一代,而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要帮助年轻的一代形成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想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或是在未来的时间内是有用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成年人帮助她,却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特别是关于成才的看法,的确难能可贵。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要突破现行体制的束缚,肯定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韩寒,他会写作,新概念作文比赛能得第一;比如王小平,她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如何帮助大多数年轻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对现行教育提出了挑战。

  成功是发展、选择与和谐

  如果退学的人更多一些,中国的人才会更多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个成功计划,我们对成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阐述,我们的宗旨是人人都能成功,分三个层面来分解:首先成功就是发展,一个人要不断发展;其次成功就是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最后成功就是和谐,包括与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一些所谓成功人士在人格上是扭曲的,在内心上是脆弱的,这不叫成功。成功的真正内涵就是幸福。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一些人存在着“成就焦虑”。

  卜卫:“成就焦虑”是非常本土化的题目。从古到今,中国人心目中好像只有一条成功的路可走,其实还有许多路可走。

  孙云晓:我虽然不主张退学,但是我想中国学生里面如果多一些退学的人,那么人才出现得可能更多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中国有95%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大学,有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博士后,去年高考扩招那么大力度也不过只有10.05%的人进入大学。再过十年,政府确定的目标是增加到15%。很明显大部分青年要被大学淘汰,很多人并不适应这种制度下的学习,他们极富才华,但是在这种体制下,他一直压抑着才华的发挥,一步一步被逼着必须去考试,当他真的成为博士的时候,他可能就完了,他的锐气、他的灵气都丧失了,成了一个无所作为、没有创意的博士。如果这些人趁他们还有锐气的时候用一种退学、自学的方式,或者像杨东平说的书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更有可能成才。

  中国教育需要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适应的教育--如果说有百分之几十的孩子退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可能会更大些,现在大家都在忍着。

  无名画家和他们的妻子

  被挤压的中国孩子

  卜卫:刚才孙云晓说的那一点非常好,成功里面有和谐。现在的社会太强调竞争,其实成功并不等同于把别人打败,成功是从与他人的和谐关联中获得的。

  杨东平:最近陈丹青出了一本书《纽约札记》。他在美国呆了18年,在他周围有一些美国的画家朋友,画了十几年的油画,现在还是默默无闻。他们也希望画廊买他们的画,但是他们不刻意去追求,只是不停地画,他们的工作量很大,远远超过国内的画家。他们就是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他的妻子也非常欣赏他,尽管他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这样的人在纽约数以万计,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问题--他作为一位个体劳动者,能够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自我感觉状态很好。这是一种新的生活哲学,不以事功作为最终的和惟一的目标,用物质标准、商业标准是没法衡量的。在美国有相当多的人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人如果在中国,则会被看作非常失败,没有人肯嫁给他,不被社会认可。今天在中国,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人生哲学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把那些人本的、个性化的东西完全摈弃了,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提倡一种人本的生活哲学。

  卜卫:目前孩子们面对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文化背景的压力,包括他们的家长、亲属和老师给予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家的压力,比如要成为革命接班人,或者是要成为成年人希望的那个样子。孩子自己希望是什么样子、成为怎样的人,是完全不被考虑的。一个孩子,如果他不争着考第一,大家会觉得他不是一个好孩子,没有上进心。杨东平提到的那些画家会被我们评价为颓废,而不会认为他们是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实际上是被挤压的,像王小平这样一个孩子,她不想按照一般人希望的那样,她成绩很好却退学,这是对周围压力的一种反抗。但是她又摆脱不了环境对她的作用,她又受着更深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她还教别人如何“成功”,其实她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刘县书)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凭韩寒的力量怎能撼动教育体制 (2000/12/08 09:51)
网友评论:能适应现行教育体制的才算聪明人 (2000/09/19 16:36)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2000/08/25 06:02)
华中师大一附中创新中学教育体制纪实 (1999/12/10 10:41)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 (2000/12/19 11:31)
伊拉克实行了30多年的免费教育体制将被取消 (2000/09/04 09:26)
80年代现身:海水狡猾(2001/01/09/ 10:17)
网友评论:比《三重门》更臭更滥的书到处都是(2001/01/04/ 17:24)
新新人类与《三重门》:喧嚣之后回归理性(2001/01/03/ 11:54)
网友评论:人生哪有三重门?(2001/01/02/ 17:36)
争议韩寒:另类的出路何在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聊天室全面升级 手机大奖等着你
专题:争议“处女情结”
标准美人:卡梅隆时尚写真组图
新浪招聘网站
中国男足不敌意甲拉齐奥队
2000年精彩国际新闻图片回放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孟京辉与他的《臭虫》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