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明年是海外中资机构的重组年,会引起国内大国企的连锁反应。刚刚由香港来到北京与金融界交流的的资深财经评论人士刘慧鸣女士向《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预测。 她说,在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等等总量级的国字号企业纷纷海外上市之后,海外的中资机构纷纷受到触动,重组的理由既现实也残酷。 一方面是在非常市场化的香港,国有企业已经到了不剥离劣质资产就会影响到优质资产运营的境地;另一方面加入WTO在即,国有企业整装备战,都希望可以把握住这一次契机。 她特别提到华润的例子最有说服力,今年六月,华润集团就全面重组,确定四大产业发展路向,使一家国家绝对控制的公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面上,香港华润还是百分之百的中资公司,但华润控股的上市公司系华创、北京置地、立智国际、五丰行等已经国际资本化,这几家在香港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资本额已经占整个华润集团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使得香港华润的主营体已成为市场化的财团,同长江实业、新鸿基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就是董事长会是北京选派的部长级别的人物,而CEO则已经是市场化的产物。 事实上,驻港的四大中资机构除了金融业的中银集团外,其他三家,华润、中旅和招商局稍后也达成相互间内部产业进行优化重组的合作协议。 刘慧鸣认为,中银集团的重组,将是明年的重头戏,是中资机构大整合的全盘战略的一部分。 金融界有一种意见,不管进展如何,这一次酝酿已久的中银集团重组,将会给只有过一次光大银行兼并中国投资银行案例的中国金融业带来很多实际的经验。 重组终于来了 服务了金城银行香港分行20多年,沙田新区一家支行的杨经理这个十二月心情很复杂,因为他每天见到的金城银行这个招牌很快就会变成中国银行。同时,他也偶尔担心提前退休问题。因为,金城银行以及其他的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新华银行香港分行和盐业银行香港分行等10家姊妹行历史悠久的银行名字很快将真的成为历史。不过,杨经理的妻子所在的集友银行被虽然中银集团控股,但是名字还会保留下来。 12月14日,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在香港公开表示,中银集团重组计划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有关计划正式递交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后就可实施。 重组后只用一个招牌一套系统管理的新中银的总资产将超过八千亿港币。规模大大超过恒生银行的4,770亿港元,稳居银行业的第二位。目前中银集团各成員行在港共有372家分行,分行数目上多于总资产规模最大的汇丰的208家及总资产第三位恒生的155家。 世纪末,中银重组这招组合拳份量十足,香港银行业世纪大洗牌已经无可避免。受这个消息影响的当然不会仅仅是杨经理夫妇和银行的招牌。 曾是发钞银行之一,但一度不看好香港市场的渣打集团态度变化迅速。该行执行董事戴维对传媒表示,中银重组无疑对中小型银行构成压力,对渣打银行正在筹备的上市计划无疑会构成压力,但强调不会因此加速该行上市计划。 汇丰银行总经理柯清辉认为,中银重组后的确会令中小型银行的竞争力减弱,但是汇丰银行绝对欢迎这个整固潮,因为有大的参与者进入,对整个银行业务来讲是更为健康,而重组后的中银不会对汇丰构成威胁。确实,汇丰总资产为16,600亿港元,还是香港银行业难以动摇的第一。 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也说中银重组是好事,并不担心中银合并使银行业竞争加剧。在态度毫不示弱的同时,东亚银行在业务整合节奏上还是反应很快,12月19日,李国宝就宣布﹐计划把刚刚在11月21日收购的第一太平银行以及旗下另一家中国联合银行整合在东亚一块牌子之下。这家银行财团有130家分行,以分行数目计,将成为名列汇丰银行、中银集团和恒生银行之后的香港第四大银行财团。 “中银集团这次真的是三年梦圆了。”刘慧鸣指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银集团就一直传出有重组的构想,但迟迟未能实施。三年来市场流传过多个中银重组版本,现在原先拟定结合内地整个中国银行重组的宏大计划已经改变,重组计划重新回到原先的只是将香港范围内的业务进行合并重组的阶段。这样的选择更有操作性。 重组为什么 80年代一度是香港银行业的黄金时代。香港是世界上除纽约、伦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银行中心。全世界资产排名表前50名的银行中有44家在香港开有分支机构。香港的外汇市场交易量在世界上居第6位,香港是亚洲最重要的财团贷款组织中心,其贷款额超过东京和新加坡。 溯本探源,1978年3月以来,香港取消限制,向外资银行打开大门,金融政策逐步自由,才吸引了大批外资银行蜂拥而至。香港金融业因此发展迅速,直追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而成为世界上金融机构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那时候在英资银行做到部门经理,不仅待遇在白领阶层里面算前列,比起其他小银行的经理要高出一半,而且在社会上也会有相当的地位。不过在80年代起就不一样了。”刘慧鸣介绍,开放前是英资独霸市场,现在历经风雨后的的香港银行业是天下三分,“其一是英资银行,它在香港银行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主要有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由于它资历深、有特权、善经营、信誉好的原因。英资银行的存款至少占了香港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使其处于主导地位。其二则是中银集团系的中资银行,它在香港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崛起也只是20年间的事情。 其存款业务占整个市场的20%左右,仅次于汇丰银行而居于第二,它在这个弱肉强食的金融市场上与诸多世界级的同业对手进行激烈竞争占稳了脚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其三则是其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外资银行,它们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银行,在世界500家大银行中排在前100位。 主要有美资银行、日英银行、加拿大银行和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各国的银行,其中以美、日资银行为最强大。剩下的一股力量就是当地银行也称华资银行,其居于香港银行业的第四梯队,它的黄金时代是很久以前的1946年至1964年,华资银行规模小、分支数量多,在香港华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和中小企业中独具竞争力。但是进入90年代后或被外资大银行及其它机构参股控股,或被被全面接管,真正独立的只剩下三五家,已难于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任职CDB投资银行的黄士藩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危机伴随的结果一定是有银行倒闭和重组,今天香港银行业面对的挑战比任何时代都要多。”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网络银行初现雏形,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银行业巨头的目标是在全世界的大中城市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服务,证券交易服务和保险服务。”他举例说,“美国的一些大银行已经推出一站式的金融百货业务,可以满足一个人几乎所有的生活里与钱有关的服务需求。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规模经济的趋势越明显。”黄士藩回忆起自己在香港长大的童年,“四五十年代时候,走几条街几条巷子都有一家街坊银行,由老板到柜台伙计都和客户很熟悉,大家存款贷款都很方便。也很好通融。” 但是他也一针见血地归纳,“那种温馨但是效率不高的银行运作不可能再有了。在500家大银行中有120多家在香港开设分行的背景之下,香港银行未来的竞争,只会一年比一年激烈。作为银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就是重组和购并。中银是这样,东亚也是这样,即使老牌的龙头银行汇丰,内部也有建议与旗下的恒生银行整合为一。其目的都是想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主动。”黄士藩形容,“中银重组迎战是顺势而为,也是机不可失”。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