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 文化漫步 > 正文

十位青年作家谈写作:让我们在文学中活着

http://www.sina.com.cn 2001/05/19 14:03   中国青年杂志

  您写作是为谋生吗?如果不是为了谋生,那是为什么?

  您怎样看作家这个行业?这是一个行业吗?或者是一种职业?

  您觉得中国文学的现状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已经走向了没落?

  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您在意吗?

  您的作品的过人之处在哪里?

  您在不在意别人对您作品的评论?

  文学存在的最高理由是什么?

  --丁天 迟子建 王跃文 柳建伟 西飏 叶弥 叶倾城 凌可新 祁智 述平

  他们都生于“196×”“197×”年,他们的头上戴着作家的花冠,他们是我们大致同龄的智者。他们仿佛离我们很远,有时又离我们很近。我们常常与他们相遇,又匆匆分别,相遇和分别都是在纸上的世界。

  隔着纸上的世界,他们于我们是一种诱惑,也是一重虚幻--

  终于有一天,他们一起真实地坐到了我们的面前……

  您写作是为谋生吗?如果不是为谋生,那是为什么?

  王跃文:我觉得不是。如果只是为了谋生,我没必要干写作。回顾我在官场中的生活,我一直都是在首脑机关工作,按照常人的看法,应该有很强的优越感和很好的前途。但是通过写作,我发现这种优越感在逐步丧失,而自己活得却越来越本色,这样本色的生活肯定是我人生的追求。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丁天:不是吧。我最初写作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就开始写作《玩偶青春》了,十年之后才出版,而且受到了一些关注,这让我越发离不开文学了。通过文学创作我不仅表达了自己,而且结识了一些同道,挺好玩的。

  叶倾城:写作这件事,首先是我要写。因为写作对我很重要,很难想像一天下来不写字不读书是什么样子,我是有表达欲的人,不写出来会发疯,会枯掉,会闷死,就像人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对我来说这个"吃"很重要。当然写作也包括谋生的成分。但我对写作的紧迫感更在于,写作本身它是一日不做一日不得食的,很有风险感的事情,倒未必完全为了谋生,当然也不是那么完全精神的东西。就像婚姻,结婚是因为爱他,但不能说完全没有生活的成分。

  叶弥:不是。我个人的写作没有压力,因为家里是做企业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我比较幸运,不需要以此谋生。我觉得女人写作的动机相对比较单纯。我个人是从1994年开始业余写作的,当时的感觉就是:家庭、孩子什么都有了,可有一样东西没有,忽然感觉很飘,有一种找不到位置的感觉。对事物的感受在慢慢迟钝,性格方面也在变差,时间长了就对自己很不满意,我觉得自己在退步,无论行为举止还是对待生活的方式都在退步,在变得庸俗,这让我很压抑,于是开始写作。写作对我来说就像是塑造我自己。

  述平:好像也不是为了谋生。我原来也干过记者、编辑,也在工厂、机关和公司呆过,而写作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是来自内心的愿望。对我来说,写作是件很愉快的事,想表达一些东西,谋生倒在其次,能挣钱当然更好。而且谋什么生,是谋高级别墅的生,还是平民百姓买菜回家做饭的生,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要过很平常的生活,不用写作也可以过,而如果指望通过写作获得那种所谓高质量的生活,那怕是不太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一种本能吧,就是热爱。

  迟子建:我和写作其实是一种相互选择。谋生是很简单的事情,层次有高有低,包含很丰富的内容。人活着就是要做点事儿,写作这个活儿,我比较喜欢干,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特别崇高的理想。人是有思想的,渴望表达,有七情六欲,要表达,我选择的是写作这样一种表达方式。

  西飏:我觉得不是。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写小说,虽然也曾为了找工作,为了生计干些别的事,曾经到剧团、报社等单位打工,也写电视剧,当制片人。可是,即便是很长时间暂停了写作,我依旧认为自己是一个"写小说的",而不是别的什么,走得再远,最终还是要回到小说这边来。写作是我觉得最适合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它可以让我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的注意,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就像一个人要保持健康必须经常锻炼身体一样。

  您怎样看作家这个行业?这是一个行业吗?或者是一种职业?

  迟子建:我虽然是专业作家,但我不知道作家是不是一个行业或者一种职业,社会分工上也许算是,但精神上是不是我不知道,也不会去管。写作是个体化的东西,我没有行业的意识和感觉。

  西飏:在某种情况下,写作是可以成为行业的,比如赋予它某种使命,投入纳税人的钱,并搭建起文学的机构……这一切一旦运转起来,自然会有人来参与,并以此为生计,这不是行业又是什么?作家当然也是一种职业了。但职业作家这个概念,意义可以更广泛,一个作家以写作为自己惟一的工作并以此维持生活,那么就是职业作家,即便没有这样或那样一个机构来供养他。

  叶弥:作家和手工业一样是种行业。

  叶倾城:作家是个行业吗?我不知道。职业?我是不打算以写作为职业的,我自觉学问和阅历各方面都还不够,所以不准备走专业写作的道路,至少目前是这样。

  述平:作家谈不上是职业吧,不是那么划分的。从个人身份上说,我是职业作家。但我个人认为作家不该是个职业。写作应该是一个个人兴趣的东西,也谈不上行业。

  您觉得中国文学的现状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已经走向了没落?

  王跃文:现在的文学刊物不景气,执迷于文学的人不像原来那么多,甚至真正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人都没有原来那么多了,这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反常现象,事实上我觉得这才是文学正常的应有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一本《人民文学》能发行几百万份,原因是那个时候人们可关注的东西太少。现在不一样了,社会相对开放得多,出现了多元化,自然会分流很多人的注意力,出现这样一种正常状态。不管如何,文学都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生活。

  祁智: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我觉得文学好像就该这样。这跟我们的阅读时间、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有关。我在欧洲时发现很多人是喜欢读小说的,随便一个什么环境,就可以看到有人在读小说,可是,国内公共场合大多数人在阅读消遣性的东西。现在读者不如以前多了,一方面是读者的问题,包括生活的压力、时间等等,另一方面,媒体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文学媒体它放弃了自己的宗旨而去迎合一些潮流,在很窄的层面上活动,自然会让读者远离它。文学放弃了老百姓,老百姓一定会放弃文学。

  柳建伟:不能说文学现在没落了,我首先觉得现在的文学,在整个20世纪,和哪个时代相比都不弱,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只是差一个鲁迅这样统领全军的、大家都很佩服的、全方面的作家,才显得不行。实际上,冷静地看,这20年文学的成就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说,文学现在在社会生活中边缘化了,这只是回到文学的正常状态中。像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一个短篇小说就可以红遍全国,这才不是正常的。文学对于社会的前进能起到什么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我是不相信的。但我相信文学对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丁天:没落?我看不是的。文学现在是形势大好,一片繁荣呀。那么多有实力的作家活跃在中国文坛上,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出现,让人觉得紧张,有压力,逼着你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我都快被这种繁荣给淹没了,根本没有去考虑它是不是没落什么的,可能是一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吧。

  西飏:相对于文学在80年代达到的那种过度的繁荣,如今的文坛确实很不景气。如果说投身文学是要当明星的话,这样的愿望是注定要落空的。但在我看来,现今的文学只是回归到了它应该有的位置,新闻的功能、政治的功能剥离了出去,反而让文学更纯净了。总之,热闹也罢、寂寞也罢,我都不太在乎。我同时相信,在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中,文学永远是不容忽视的。

  迟子建:传媒时代,文学受到一定的冲击,市面上的书多了,而且什么都可以出,这是事实,我们改变不了。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看作品的人相对减少,那是因为大量书的出现,把优秀作品淹没在里面。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读传媒提供的书的人多了,读自己选择的书少了,事实上造成了有些好作品不被重视。但这并不能掩盖优秀作家还在写优秀的作品,而且是比所谓文学繁荣的50年代、80年代都优秀得多的作品这样一个事实。我觉得现在有些作品比当初盛极一时的伤痕文学更优秀,更艺术,更关注艺术本身。所谓文坛不景气,或者说没落这种提法并没有现实依据。

  叶倾城:文坛是有些危机的,但有危机未必不好,也许是文坛确实需要一些调整,如果只是社会方面的原因,那过一段自然会有变化。社会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文学也是一样。

  凌可新:我觉得目前文学的现状很不正常,远远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繁荣。我生活在山东的一个小城蓬莱,那里的文学非常不景气。我能够看到的文学杂志一定要买,因为如果连我都不买了,还有多少人会买?可每次我捧读那些作品的时候,我都感到有些悲哀,文学这是怎么了?一下子怎么冒出这么多的玩法?今天新人类,明天新新文学,要不就是隐私小说,一个连隐私都可以称为文学的时代,还有什么神圣、高贵可言?我不禁想问,他们表达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在干什么?好的作家和作品现在慢慢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的边缘,因此人们觉得文学在没落,这是事实。我相信什么事物都有它没落的时候,可是,真正的文学不会因此而消失,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热爱下去,在惨淡的文学荒漠上冲出一条路来。

  述平:我觉得现在文学回到了文学本身。以前那种一呼百应,一个作品出来就一下子轰动全国的情况是不正常的。我们小时候除了浩然、鲁迅和毛泽东诗词,基本上就没别的东西,你能说那时候繁荣?那时候全国人民都没书看,而越没书看就越是满世界找那些没头没尾的书看,那能算是景气?那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娱乐,也没什么渠道发泄,就文学这一条道,所以出了王蒙、刘心武就了不得了。现在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故事片,有人喜欢卡拉OK……这种放松的自由选择的状态我认为更合理。本来就不能要求全民都来关注文学,而且文学本身我觉得就不是一个能引起大多数人兴趣的东西,或者说它就是少数人能理解和消受的东西,这是由它自身的艺术形式决定的。

  叶弥:文坛不景气是事实。一方面作家的创作激情不如以前,另一方面读者也有责任,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不看文学。这与当前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现在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大部分都在经济上。在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状态下,文学鉴赏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否则就是最大的病态。我觉得中国从根本上是一个讲求精神的民族,所以对文学的未来我是很乐观的。文学当前的危机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暂时现象,发展经济是必须的,而经济发达以后人们自然会更关注内心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会慢慢健康起来。

  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您在意吗?

  祁智:这只会让作家写得更着急一些。作家会把希望寄托在选刊上,选刊是比较精华的部分,作家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写好,争取被选刊选中,以获得更大的读者群。我认为,作家有两种主要压力,一是生存压力,一是作品本身的生存压力。前者我几乎没有,因为我有比较好的工作和比较不错的收入,不用考虑生计;但是我有另外一种压力:我的作品的生存压力。这种生存不是说要在哪个墙根儿底下长个小草,任何一个作家,他即使再清高,他也希望自己的东西被人注意的,完完全全不被别人注意还干个什么劲儿?发表个什么劲儿?

  柳建伟:我不光在写作之外,而且在写作当中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文学作品有它圣洁的一面也有它世俗的一面,或者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质的一面,因为它毕竟要以商品的形式和读者进行接触。我写出的东西一定要对读者负责,必须对得起读者为你的作品掏出的钱。

  王跃文:我的读者群分布非常广,这和我作品的外延有关,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社会小品,自然会有很多读者。"人同此心,天同此理",我只要是在真实地反映我的视野,就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像有些先锋作家至今还在写作一些非常非常自我化的东西,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这样,读者自然会少得多了。

  凌可新:确实。读者越来越少,这一点让人感到不安。在山东,可以说像样的文学杂志几乎都亏损,杂志都快维持不下去了,还指望谁来给你稿费?可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他上有老下有小,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光靠作协给的那点儿银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靠多写,多出书,多提版税的办法来养活自己。

  西飏:我在写作时很在意接受的问题,如果写作仅仅成为自我的陶醉,文字的呓语,那是没有出路的。当然,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是单向的,所谓的沟通应当是对等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一味地去追求印数,讨好和取悦读者也是不可能的,那只能失去自我,一旦失去了自我,那就失去了文学存在的意义。纯粹的数量只能说是读物,就跟食物和日用品一样。文学说到底是精神的东西。

  丁天:其实,表面看起来我这人挺随便的,可实际上,我也很认真。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作家必须具备责任感。要让读者花钱买你的东西觉得值。有些作家靠炒作自己起家,这样他们不会有太大出息。

  我相信我的作品本身更能打动读者,我希望能够通过一部又一部有魅力的作品,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我,而不是靠包装、炒作。包装、炒作对于写作来说其实是件事半功倍的事。而且说起来也太丢人。

  迟子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读者有多少,也不知道现在是多了,还是少了,根本就没这个假设。一个作家是不会很在意读者的多少的,作家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

  叶倾城:每个人写作都希望得到读者热烈的回应,这就像是一个装扮妥当的女人上街,当然期望赢得满街哇哇叫,除非你只是为了取悦于某一个人。但如果你发现满街靓女如云,你的出场并没有得到那么预期的效果,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觉得这本身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如果有一天我的读者会减少,那就像我的爱人不爱我了,也许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彼此不再相爱。即使没有了读者,我想可能我还是会写下去,但可能会比较失望。

  您的作品的过人之处在哪里?

  丁天:过人之处……这个……可能是比较好读吧。我从来就不追求什么深度,只要好读,只要让读者能够欣赏而不去硬着头皮研究你,我就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了。

  柳建伟:如果有,那就是在视野上比较开阔。描绘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我所关注的是绝大多数民众所关注的东西。

  祁智:我写的人多半是弱势群体,哪怕我写到官场上的人都是把他们当成平民百姓来写的。而且始终保持宽容的心态,这样就比一般的那种纯粹揭露性的小说多了一层东西。我是在尽量追求真实的东西,包括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事情。有的人问我,为什么你总是不把婚外恋的东西撮合成呢?我说你想想看,中国人把这事情弄成容易吗?时间、地点、胆量……这些因素同时具备了实在是不容易的,我的小说中的人因为多半是小人物,所以很难弄成。有些作品,动不动就上床的,那完全是作家自己想出来的。

  西飏:这不应该由自己来回答,但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表演,而是可以给人带来阅读快感以及思索。

  您在意别人对您作品的评论吗?

  西飏:我常读评论,无论是对我的还是对别人的,评论家和作家对作品的看法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常常让我觉得有趣。

  凌可新:对于评论,我……还是比较在乎的。至少说明别人关心你的作品,而且会指出你作品的好与不足,我会吸取一部分确实有价值的,把理解有偏差的评论忘掉。

  迟子建:评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不大在意。

  叶弥:别人怎样评论我不在乎。因为国内目前的文学评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泥沙俱下,大家各执一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要么互相吹捧,要么彼此贬低,没有一个完整独立的评论体系,所以也没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叶倾城:一般来说,我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会听,但那评价是否正确是另外一回事。其实,我更在意编辑的意见。他们的眼光,因为职业的关系,会比较准。如果说他们认为我的作品哪里比较僵硬或者比较假,我会注意。如果涉及不到原则,我也会在局部问题上迁就读者或者说编辑的口味,退让到我的原则为止。

  文学存在的最高理由是什么?

  王跃文:不管社会如何进化,文学将永远是人类的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柳建伟:文学存在的理由?我觉得很简单,因为人是高级动物,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性是需要一种精神的,特别是一种比较高洁的精神的慰藉的,我认为不管经济发展到哪一步,文学都不会消亡,它永远会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现在是社会转型时期,它的作用显得微弱一些。

  丁天:是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学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比较直接的表达。

  凌可新:文学存在的最高理由……,这么说吧,我觉得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精神追求。我感觉只要人类存在就不能放弃文学。

  祁智:文学是一种需要,这是它存在的理由。怎么解释呢?一方面,对于作家而言,千百年来,总有一些人要说出自己的话,因为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是默默无闻的、一声不响的,是一定要表达自己的。另一方面,作家还有生存的需要,人拿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去从事一件事情,肯定要考虑这件事情能不能够养活自己,这是很根本的。说得诗意一点,那就是--让我们在文学中活着,而不要死去!

  责任编辑:彭明榜

  受访作家亮相

  ◇王跃文,生于1962年,湖南溆浦人,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出版小说有《国画》、小说集《官场春秋》《没这回事》等。

  ◇祁智:1963年生于江苏靖江,现就职于江苏少儿出版社。2000年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有小说集《反面角色》、长篇童话《迈克行动》、长篇小说《呼吸》等。

  ◇柳建伟,河南镇平县人,1963年生。成都军区某部中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等。

  ◇凌可新,1964年生,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现在山东省蓬莱市文化馆工作。

  ◇丁天,1970年生于北京,北京市作协合同制专业作家。已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小说《数学课》《幼儿园》多次获奖。近期出版有长篇小说《玩偶青春》。

  ◇西飏,1965年10月生于上海,现为自由撰稿人。主要作品:《河豚》《青衣花旦》《向日葵》等。曾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首奖、台湾《中国时报》13届"时报文学奖"推荐奖、《上海文学》1994~1997年度优秀作品奖。◇叶弥,女,本名周洁,1964年生。著有小说集《成长如蜕》,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转载,曾荣获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

  ◇迟子建,女,1964年生。已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个人专辑17部。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小说集《逝川》《白云郡》等深受读者好评。曾获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述平,1962年生,著有诗集《云絮下的留存》,小说主要作品有《石油的另一种说法》《避雷针》《为什么把草帽戴在我头上》。曾获第二届冰心文学奖。

  ◇叶倾城:女,本名胡庆云,生于丹东,长于武汉,言情文学作家,出版有小说《原配》《心碎之舞》《麒麟夜》、美文集《我的百合岁月》等。(孙雅君 李阳泉 中青亮点)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金庸客栈】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当作家的艺人--透视演艺圈名人写书一族(附图) (2001/05/05 16:36)
关于三个时代青年作家生存状态的个案调查  (2001/05/05 12:50)
文化聚焦:青年作家打造文学新世纪 (2001/04/25 11:45)
谁是中国作家首富? 王朔:我写一个字5元钱(图) (2001/04/23 14:27)
中国作家们今天在反思:没有道德,岂有文章? (2001/04/18 09:05)
才女多丑和美女作家 (2001/04/03 10:52)
女作家池莉:小说不是我的自传 (2001/03/23 10:59)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