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涉足国际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目睹国势危亡,一批有志青年把救赎的目光瞄向欧美国家,他们通过接受当时的“预科”教育顺利走出国门,开始了救国图强的探索。
100多年前通过预科顺利走出国门的热血青年不会知道,100年后的今天,会有大批的青年学生步其后尘,通过国际班走出国门,开始了国际优质教育的学习和求知。
民国预备学校是今天国际班的前身
国际班不是今天的专利,早在百年之前已经出现了留学[微博]预科。以诗情广受关注的新月诗人徐志摩,就是通过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微博]的前身)的预科攻读法科(后其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微博]的前身)留学美国。
当时的预科,可以看作是今于国际班的前身,即对准留学生进行留学前的衔接教育。徐志摩在英国期间诗歌创作进入井喷期,除了邂逅林徽因,跟预科班时的强化学习不无关系。
近代中国涉足国际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目睹国势危亡,为了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同时受工读思潮的影响,一批有志青年向西方寻找救国图强的真理,开启了近代中国人出国留学的大门。
为了向国外输送有志青年,“师夷长技以制夷”,20世纪初期,一批留学预备学校应运而生,如今它们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例如,被众多学子奉为最神圣最高远学习目标的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最初就是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的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而拥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大学[微博],其前身也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于1912年,是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20世纪初期抱着救国救亡的追求出国留学的一批有志青年在各自行业都各有建树,如竺可桢、马寅初、徐志摩等。甚至我党的杰出领袖邓小平、周恩来等也是在留法期间结识共产主义的,从而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让他们胸怀宽广、斗志昂扬,半工半读的磨炼让他们迅速成长,这也是时下为什么“海归”“海待”众多,人们应该深思的一点。
国际班为什么会兴起
时间进入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较快的发展期。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出国留学已经揭开了神秘面纱,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留学日益低龄化是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的新特点之一。
165年前,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未满19岁的容闳赴美留学。20多年后,清政府派出120名12~14岁幼童赴美留学。开启近代中国留学先河的,是一群少年。
今天,裹挟在改革开放后留学大[微博]潮中的,又有一批“小留学生”,留学低龄化成为当今留学的一大趋势。伴随着低龄留学潮的兴起,为低龄留学生进行衔接服务、留学规划的留学前教育显得尤为急切,国际班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据河南省较早提出并致力于国际班的引进和创办、现任郑州基石中学校长的庞凯介绍,从安全留学的角度讲,国际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结果。
当前中国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接轨不仅导致差生出国留学不适应,就连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不能适应国外开放、高效、自主的教学节奏。
当留学失败案例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发现是教育的衔接和调适出现了问题。为了让准留学生能更好地听懂国外课程,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圈子,国际班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纳。
“国际班解决了几个方面的适应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衔接适应;二是解决了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适应;三是解决了国外大学重过程轻结果的课堂要求适应;四是提高了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方法和技巧的适应。”庞凯掰指而谈。
郑州47中中美班朱老师认为,上国际班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前适应国外的生活。很多人认为,到国外读书,最大的障碍在于语言障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说到底,语言只是工具,而最大的障碍在于文化的障碍。你可能雅思[微博]或者托福[微博]成绩很高,但是未必能融进国外的生活。像美国的大学讲究宽进严出,只有学分够了才能毕业,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国际班就是让你提前接触国外的文化和生活,不仅让你考进国外的大学,更要让你能顺利地毕业。(东方今报记者 龚丰硕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杨海霞)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