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育家庭的境内教育之路

2014年04月28日10:07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即赴港生子的大门关闭之后,赴美生子又成为新的热点。本是个极为小众的主题,然而因为一些名人选择了这种生育方式而使其走进大众视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也以赴美产子为故事主线。有经济基础的友人,凡是考虑二胎的,100%交流和关注过这个主题。当然有想塞班生子的肯定会被博主果断劝阻。

  数据显示,自2012年开始,每年赴美生子的中国家庭已经过万,而且愈演愈烈,关注此类“美国宝宝”,同时提示盲目加入的家庭做风险评估也是国际教育从业者的本分。

  博主是出入境管理警察出身,自负熟悉国籍和出入境方面的政策和程序,然而随着外籍中国宝宝和国际移动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国籍认定、证件管理和出入境环节的种种新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特约了段明辉老师供稿,看看他对海外宝宝身份认定方面的研究。

  以下为段明辉老师的文章内容:

  幼儿园K班的Vicky妈妈,最近在为Vicky的幼升小问题头疼。和大多数幼升小家长[微博]不同的是,Vicky妈妈头疼的不是学区房,而是Vicky在学校报名时的身份问题。

  原来,虽然Vicky的父母一直都是内地居民,但Vicky却出生于香港,她出生后一直是香港居民。关于在内地上学,Vicky妈妈之前听到了很多传闻,其中尤以“境外出生的双非儿童不能入读学费全免的公立学校,只能入读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为甚。当Vicky妈妈下定决心要为Vicky挑选一所优质的国际学校的时候,却又发现Vicky多次通不过校方的身份审查。而与其它家长交流的过程中,Vicky妈妈又听闻了不少境外出生的双非儿童成功入读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例子。Vicky通不过身份审查的原因是什么?其他孩子又靠什么成功入读了呢?难道国际学校不招香港学生吗?Vicky妈妈把这些问题逐个抛给了我。

  无论是因为学习、工作和婚恋等原因跨境活动的日渐频繁,还是因为赴港生子和赴美生子的推波助澜,海外生育家庭(中国家庭在境外生育或跨国婚姻家庭在境内生育)的数量都在急剧增长。同时,伴随着幼童随父母在境内的成长,境内接受教育逐渐成了海外生育家庭面临和热议的话题。孩子能够入读哪些教育机构?孩子不能入读哪些教育机构?政府推出了哪些法律法规?教育监管机构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执行怎么样?

  为了能够给海外生育家庭提供明确的择校指导,我们对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关的国籍、户籍、教育机构、出入境和法律法规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通常,作为海外生育家庭里父母的你,如果想在择校问题上不失机会和少走弯路,大致需要按照以下五步来进行:

  识别孩子的身份→识别学校的身份→判断课程的体系→搜集学校的信息→解决监管的障碍。

  作为非教育专家,我们在课程体系和学校优劣上并不拥有发言权,但在其它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值得你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也欢迎你指出我们存在的纰漏和错误。

  第一步识别孩子的身份。孩子的身份,对于接受教育来讲非常重要,关系到适用的法律和政策。说到身份,最直观的就是身份证了,后者是前者的证明文件。目前,在境内影响教育的身份有两个:户籍和国籍。

  谈到教育,户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例如公立学校的入学。以北京为例,非北京户籍的中国公民都是以借读生的形式入读公立学校的,包括外地户籍居民和港澳台居民。无论是大陆居民、香港居民、澳门居民,还是台湾居民,拥有的国籍都是中国国籍。这四类居民只是户籍的管理体系不同,而不是国籍不同。还有一类,就是那些没有中国户口且定居海外的中国公民,官方的称呼是华侨。

  你可能会有疑问:“我持的是‘中华民国’颁发的‘中华民国护照’,怎么就成了中国公民了呢?”中国的近代历史,以及九二共识,我们就不补课了,重点解释一下身份的解读。在家庭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例如父亲的儿子、孩子的爸爸、太太的丈夫等。这种不同也适用于我们的户籍身份。台湾居民来往大陆使用的旅行证件是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身份证件。对于台湾居民来讲,“中华民国”只承认“中华民国公民”的身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承认台湾居民的身份。

  这种不同也适用于我们的国籍身份。以Michelle的家庭为例,爸爸美国国籍、妈妈中国国籍和Michelle出生在北京。按照中国的《国籍法》Michelle具有中国国籍,而按照美国的《移民[微博]和国籍法》的资格传递规则Michelle也具有美国国籍。虽然Michelle出生后Michelle爸爸可以在美国驻中国使领馆帮她申领到美国护照,但在中国境内中国政府只承认Michelle的中国国籍,并拒绝给她办理中国签证或居留手续。甚至,Michelle可以随Michelle妈妈进行户口登记。

  “户口登记?真是匪夷所思!你知不知道中国《国籍法》明确不承认双重国籍?拥有美国国籍的人不可能进行户口登记!”你肯定有这样的不解,甚至想把《国籍法》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我听。你说得没错,Michelle在出生时就获得了美国国籍,但Michelle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国籍。在中国境内,中国政府拥有优先判定国籍的权利,承认Michelle的中国国籍且不承认Michelle的美国国籍,并不违反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有不知道可以进行户口登记的,也有登记了户口以为就放弃或失去美国国籍的。以Michael的家庭为例,爸爸和妈妈同在美国留学[微博][微博]期间相恋、结婚并产下Michael。在Michael爸爸妈妈学成回国后,当地政府按照留学回国人员的政策解决了Michael的户口和入学问题。N年过去了,当Michael因为要到美国参加夏令营而申请美国签证的时候,他被签证官告知他仍然具有美国国籍,不能获得美国签证,但是Michael可以申领美国护照入境美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各方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中国政府鉴于Michael出生时他的父母都是中国公民且没有美国的绿卡而承认他的中国国籍,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对他进行户口登记。美国政府不受“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的影响,并一直承认Michael出生在美国而获得的美国国籍。在Michael没有旅行到美国的需求时,国籍的冲突存在但未凸现出来。但当这种需求一旦出现,各方又都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进行执法,对Michael的身份进行了各自的解释。

  对于孩子的身份,我们需要识别的是,其在中国政府眼中的身份。它既不是我们眼中的身份,也不是其它政府眼中的身份。因为在境内,中国政府眼中的身份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对教育选择的影响也最大。那靠什么来识别中国政府眼中的身份呢?靠中国政府所颁发的长期身份证件:

  1、有户口的中国公民(大陆):户口簿、身份证、中国护照(境内颁发)

  2、无户口的中国公民(大陆):中国护照(境外颁发)、中国旅行证(境外颁发)

  3、香港居民: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及签注

  4、澳门居民: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及签注

  5、台湾居民: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及签注

  6、外国人:中国签证或居留许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以上身份证件,在有效期内才能发挥效力,过期的话则以换发到的身份证件为准。难道换发的身份证件还能不同?变化是永恒的。以Ben的家庭为例,出生在美国时爸爸中国国籍无美国绿卡、妈妈美国国籍。当他们全家决定回北京定居时,Ben爸爸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帮Ben和Ben妈妈申请了探亲签证。在探亲签证过期之前,Ben爸爸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帮Ben和Ben妈妈申请外国人居留许可,却被警察告知Ben可能仍具有中国国籍,让Ben提交国籍审定的申请。国籍审定的结果是,Ben按照中国的《国籍法》仍然具有中国国籍,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依法注销了Ben仍在有效期内的探亲签证。一周左右,Ben的身份就从外国人转换为了中国公民,Ben爸爸随后帮Ben在北京进行了户口登记。Ben仍然拥有有效的美国护照,但美国人的身份以后就不是主身份了,而是副身份了。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政府不承认外国人身份并注销中国签证的做法,是符合国际法的。作为境内的执法机关,其拥有对国籍审定的优先权力。

  父母的主身份,和孩子的主身份,是一样的规则。同时,父母和孩子可能拥有区别于主身份的副身份,靠一些辅助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

  1、拥有外国国籍的人员:外国护照

  2、在境内就业的境外人员:外国人就业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

  3、在本地就业的外地户籍人员:暂住证、居住证

  4、华侨、归侨:华侨身份证明、归侨身份证明

  5、华侨子女:、华侨华人子女就读身份证明

  5、港澳同胞子女:港澳同胞子女就读身份证明

  6、台胞子女:台胞子女入学身份证明

  7、留学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本文来源于:世青国际教育研究中,作者:李锰、段明辉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