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壮妈,儿子8岁,热爱教育重视孩子双语能力培养。儿子壮壮2014年1月在美国东部一私立基督教学校插班一个月,并住在当地寄宿家庭。对插班班级情况、插班时间、插班寄宿家庭等有全面的了解。
以下为现场实录:
首先我很抱歉,准备的不太充分。我把当时的这段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孩子今年8岁,今年1月26号到2月25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私立学校插班学习一个月。当时我们选游学的学校非常的纠结。促成我们下定决心让孩子们看一看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陆续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或是短期的游学,或是学习英语。我们的孩子一直在学英文,一方面是检验那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另外一方面,看看孩子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什么见解。
拒绝游览型游学 艰难选中基督教私立学校
我们考核了很多的大型机构,他们有寒暑假的交流项目,比较下来都不满意。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市面上大部分的海外游学,都是以游览为主:20多个孩子,组成一个团,东西海岸转一圈,好一点的把20多个孩子接到教室里面,找一个老外给他们上课,这样的形式其实是不够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和爸爸完全可以利用工作时间带他们出去。当时咨询了一些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朋友(他们的孩子已经移民[微博]过去了),看看有没有可能让孩子们到那边插班读一两个月,或者是一两周。朋友给了我一个不太好的答复:短期插班一个月、或者是两周的话那边学校不接待。我基本上就放弃了,觉得可能得安排全家游了。这个时候,有一个朋友,他上学的机构给我推荐了一个跟美国东部的一所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机构,他们可以带孩子到美国的学校去插班。
我和他爸爸去考察了一下在中国的这个机构。当时是比较兴奋的,因为机构承诺每2个中国孩子插到美国的一个班级里,而且学校是基督教的私立学校。我本身对基督学校有好感,觉得基督学校人会善良一些,纯朴一些。我先生极力反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学校必须要让孩子住在当地的寄宿家庭里。我当时提出希望跟孩子一块去,让孩子跟我们住到酒店。学校拒绝了这个请求,说这个项目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充分的语言学习的机会,如果要参加,孩子就必须住在当地的寄宿家庭。这成了我们最大的顾虑。但是学校承诺,每1个中国孩子,住在一个寄宿家庭里面,而且保证每一个寄宿家庭里面会有一个跟我们中国孩子年龄相仿,并且同性别的孩子。听了这点我倒觉得很好,孩子会有一个伙伴,下了课有人一块玩。爸爸和老人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去了一方面给人家添麻烦,另一方面可能吃的不合适,闹肚子、生病,还是希望孩子跟我们住酒店里面去。
经过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问了去过美国的家长[微博],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之后,才决定就让壮壮试试。我和爸爸还是决定跟去,相当于陪读。孩子上学,我们就在小镇附近来回转一转,也挺凄惨的,也没什么事干,小镇不大,没有特别多的事情做。
初到美国“插队” 小伙伴表现不同
下定决心参加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办一些手续。当时一起参加的还有3个中国女孩子,年龄比壮壮大。4个孩子分别插进了三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这是非常奢侈的配比,保证他们有机会和老师、学生互动。临出发之前,让我比较吃惊的是另外三个女孩子的父母没有跟去。几个妈妈组成了一个微信圈,准备有事随时互动。
出发比较顺利,从日本转机后飞到纽约。到了当地之后,4个孩子的反应都还比较正常。学校有人来派车把我们从机场接到寄宿家庭去。我们从纽约开车大概2个小时,到了寄宿学校所在的小镇。每个孩子入住寄宿家庭,这个时候其他的孩子都还好,有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子就不行了,哭着想回家。接待学校的中国老师一直安慰她,想办法鼓励她,女孩子还是哭得一塌糊涂的。后来妈妈在微信圈里跟我们交流,因为有时差的关系,孩子不睡觉,拉着妈妈聊微信,一分钟不能让妈妈休息,妈妈说:“我崩溃了,要不然带回来算了。”我说:“要不然再坚持坚持,过几天孩子的时差倒顺了,跟寄宿家庭的小朋友相处好了,跟学校的老师接触好了以后,可能会好一些。”4个孩子分别到了寄宿家庭里,我们也到自己的酒店里面安顿下来了,那晚上非常的忐忑,想着“孩子在寄宿家庭里面干什么呢?跟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沟通有没有问题?相处是不是好?吃的是不是习惯?”
当地时间周日到学校。第二天周一,孩子就开始上课了。给他们准备和适应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到了学校之后,我看孩子们的状态挺好了,除了4年级的女孩,肿着两个眼睛,其他3个孩子都很好。学校非常的简陋,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想一个私立的基督教学校,好歹也是当地的比较有钱的人才会上的,但跟中国的学校相差太远,很简谱的两层小楼,操场也很小,操场上有一个篮球架,有几个攀爬架。教室里面跟我想象的也非常不一样,特别像幼儿园,墙上会展示着孩子们不同时期的作品,还有这个阶段的一些学习的重点、目标。
老师特别要提一下,老师非常的和蔼,亲切。一去到教室里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美国式的拥抱,说“欢迎你们来到美国”,真的是发自肺腑的,我能感受到他的热情。4个孩子分别到了不同的班,见到了不同的班主任,开了欢迎会。我和孩子的爸爸也去了,也算给人家添麻烦,学校邀请我们到学校里面参观了一下,并且邀请了我们开欢迎会。当时的状况我还是很放心的,老师和同学们真是非常的热情,非常愿意接纳中国的孩子。
照片上是其中一个女孩子,非常好,特别的独立,她是表现最好的一个孩子,交到了非常多的朋友,现在还在美国的小朋友有书信的来往。这就是爱哭的那个女孩子,后来在微信圈里面,她妈妈告诉我们,她晚上基本上不睡觉,时差也倒不过来,拉着妈妈聊天,白天正常去上学,到了晚上,一个人关起门来哭了3、4天。我听她妈妈说,第4天后一方面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建立感情了,另一方面时差倒过来了,表现非常好,基本上不跟家里面联系了。妈妈也很奇怪这个状态。她的变化是180度的大转弯。
这个是比较大的女孩子,一直照顾着这几个小朋友,她是6年级,英语基础也特别好。我听带队的老师说,她的语言的变化非常大,她语言国内的积累就非常好,在美国有1个月的应用后就有很明显提高。
参观完了学校之后,我和爸爸回到酒店在小镇里面闲逛,孩子们住在寄宿家庭里面,白天上学,晚上住寄宿家庭。孩子期间我打过几个电话,基本上没有时间说话,只是说“好了,就这样吧,这边美国妈妈做鱼了,我要吃饭了”,再不就是“我要跟弟弟玩游戏。”就把电话挂了。我当时挺受挫,疑惑他怎么没有想我们呢,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样哭呢?
老师热情接纳 孩子每天都想去上学
在学校里面,孩子玩的特别地开心。美国那边的教育动手部分比较多,课堂活动的设置又会很丰富,所以说孩子非常地享受上课的过程。在中国经常碰到孩子说“不想去了,又上学烦死了”,在美国,孩子每天都信心满满去上学。学校里面的老师非常好,对插班来的中国小朋友也很关注,会安排插班来的小朋友跟比较友好的或小干部之类的同学作为一组,老师时时刻刻还是在想着中国孩子的。
美国学校音乐课、艺术课、科学课的比重非常大,相对来说,中国的语、数、英是重点,艺术课、体育课都是点缀。那边每天都会有体育课,户外运动的时间,科学课每天都有,科学课主要是做实验。我记得他们做过两栖动物,当时孩子说的时候都是很兴奋的。阅读课,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随便坐,可以在教室任何一个角落,选择任何一个姿势读书,只要觉得舒服就好,读完之后会有分享活动,大家把读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情节分享给大家。老师当时说:“去吧,选自己的位置。”孩子们横七竖八躺一教室,跟中国非常不一样。每个班都养一个班级宠物,大家会轮流去照顾这个班级宠物。宠物无非就是兔子、花篱鼠。
除了上课之外,其他的活动也很丰富。比如“睡衣日”,大家穿着自己的睡衣来上学了,老师也穿着睡衣、大拖鞋来上学了。中国的孩子就觉得老师怎么穿成这样,不像老师,但这样也会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没有距离感。
还有“大帽子日”,每个孩子都会戴着自己觉得稀奇古怪的帽子上课。我们当时就没有帽子,他就从寄宿家庭的小弟弟那儿借了普通的毛线帽子戴,别的同学戴的要么就是万圣节的帽子,要不就是奇怪的特别花哨的帽子。还有一个“学期第100天日”,让学生选一种材料,沾在小格子里面。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美国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还是跟中国不一样的。也可能跟班级里面的人数比较少有关系,插班的班级里面只有20多个孩子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基督教的学校,周五会带孩子去教堂。比较排斥宗教的家庭这方面可能要注意一下。
同龄伙伴陪伴 与寄宿家庭结下深厚友谊
周末,孩子们会滑旱冰,不是真刀、真冰,特别像90年代的溜冰场。寄宿家庭的妈妈也会问他们有没有想吃的,买给他们。这4个家庭组织过一次集体做饺子的活动。让中国孩子们做饺子,主力是3个女孩子。听说饺子做的非常不成功,基本上好不容易捏起来了,到了锅里面就成了片汤了,但是孩子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学校选的寄宿家庭非常好。1个月下来以后,我觉得有一个同性别且跟孩子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家里面非常的重要,否则,回家的时候面对一对老夫妇,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讲的。同样一个国籍都没有共同的话题讲,更别提一个中国的孩子对着美国的老头老太太了。我特别感谢有这样的小伙伴跟孩子们一起玩,这个也可能是没有想家、出现情绪的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大家以后想让孩子出去插班的话也可以考虑,可能的话,寄宿家庭里面有同性别的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非常快。几个妈妈都感觉跟孩子们联系家长的频率越来越少了,到最后一个妈妈特别的崩溃,想着孩子怎么一个星期没跟自己联系了。她一直不停联系中国学校在美国这边的工作人员,说:“你必须看看,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否则不可能一个星期没跟我联系的。”联系下来之后,孩子很好,只是觉得没有时间跟家长联系。孩子说:“妈妈我真的没有时间给你打电话,我特别忙。”妈妈觉得特别的奇怪,美国的学校没有课业负担,怎么忙成这样,最后了解到其实就是忙着玩去了。
其他三个小朋友的寄宿家庭妈妈也特别好,一直哭的孩子的妈妈最不容易的,本身不懂中文,这个孩子英文又很有限,所以晚上哭的时候,寄宿家庭的妈妈一直在门口敲门:“怎么样,要不然开开门,搂着你睡”。她一直没开门,寄宿家庭的妈妈还是很有耐心的,一直不断帮助她。后来走的时候这个小女孩也是哭的最凶的,死活不走,甚至让家长移民。
1个月的时间,我和他爸爸去别的城市转转,回来接孩子的时候正好赶上欢送会,4个孩子都哭了,特别是女孩子哭的特别凶。孩子们问:“是不是永远不能见面了?”还有的说“我让爸爸妈妈送钱了,明年还来。”
孩子们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欢送会结束之后,孩子们分别跟家长们道别,我们就坐飞机从纽约飞回到中国来。回来之后,孩子的语言确实是有变化了,变化最大的还是我说的之前在国内语言程度就非常好的孩子,语言变化程度非常大,在飞机上一路不停说英文,没说过中文。几个孩子也是这样,一个月没说中文的了,在飞机上不停说英文。语言变化非常大,这是很让我欣慰的一点。但回到了中国孩子们很不适应,觉得有点受限制。自由的个性没有办法张扬,没有办法表现了,这个也是问题之一。
“洋插队”期间要注意哪些细节?
我总结了一下,家长们可能会想到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当时完全就是把孩子扔过去了,1个月没怎么见面。我走之前,担心孩子洗澡怎么办,会不会不会用热水器、内衣内裤怎么洗。实际上都是寄宿家庭的妈妈洗了。还有一点,美国的学校没有热水,都是喝凉水的,不管在学校也好,还是在寄宿家庭也好,都是凉水。如果实在想让孩子喝热水的话,建议带一个保温瓶。
吃的方面比我想象的顺利一些,我本来以为,孩子天天吃西餐不太适应。4个孩子都没有出任何的问题,普遍反应西餐比中餐好吃,在国内比较就喜欢吃匹萨、沙拉等等。孩子们中午吃饭统一到食堂里面吃,有的孩子是自己带寄宿家庭的妈妈准备的午餐,也有的孩子到学校里面买学校搭配好了营养午餐。
我当时比较担心的问题是冬天会不会很冷,会不会有很多雪。去了之后发现,气温跟北京差不多,那边雪很多,气候很湿润,室内外温差比较大。那边的孩子特别的扛冻,都穿的很少。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薄一点的T恤,屋子里面的暖气非常热。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希望对如果有机会去插班、留学[微博]的家庭有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本稿件为新浪国际学校栏目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新浪国际学校栏目征集专家、网友、学校来稿,点击可查看征稿启事。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