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张莉刘健崔建社谈谈科技推动教育

2017年04月06日 22:50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3月25-26日,OESIS-CERNET 第二届·OESIS-CERNET “未来教育模式研讨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圆满召开。250多位中美学校代表、协会理事、机构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开展未来教育所需的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技术应用、管理创新、学校理念等方面,结合学校具体实践展开了深入研讨。

校长论坛校长论坛

  活动现场,来自校长论坛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主持人吴昊: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在下午的中国校长论坛上,我们有4位嘉宾,中大黄埔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哈尔滨顺迈华美国际学校董事长张莉,大连英领国际学校校长刘健,天立教育研究院院长邓婷。欢迎4位。

  今天在这样的场合之下,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在赛尔教育和OESIS的支持之下,我们在这里讨论跨界融合的问题。今天5位在这里,包括我,我是客串支持。看4位嘉宾他们所从事的领域、行业有什么共通的地方,能为彼此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今天研讨的主题是科技推动教育。我们依次给大家介绍一下。

  邓婷:大家好,我现在坐在这里。这有三个原因感觉我不该坐在这里,第一我的名字并不在会议手册上面,第二我从来没有当过校长,第三科技也不是我的背景,坐这里非常地诚惶诚恐。我跟大家的背景不一样,我在中国出生、长大,2001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住了14年,14年都是在美国的高校读了硕士和博士,去了Brownsville大学做教授,后来去了纽约的长岛大学做心理学教授。我从第一中美文化的对比,第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如何跟科技的融合。谢谢。

  张莉:大家好,我叫张莉,来自哈尔滨顺迈华美外国语学校,我是学师范毕业,到高校工作,当了几年大学老师,之后创业成立了华美集团,包括出国留学,15年投资了基础教育,这是我的基本背景。对于今天科技推动教育,我觉得进入基础教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从事国际教育,走访世界主要的大学和高中比较多,我也可以谈一谈,我眼中的国际教育对未来和科技的推动,谢谢大家。

  刘健:大家好,我叫刘健,我是英领国际学校创始人和校长,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家人送我去英国读了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再加一个研究生,没有读下来博士,因为论文真的很难写。回来以后,是有一个教育梦想,希望把中国和西方的教育做融合,做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国际教育不能全盘西化,今天早上听了四中校长的讲座,昨天也听了深圳校长的讲座非常的热血沸腾,我们的学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招生并不是很多,今天也分享一下我对科技的理解。非常坦白讲,因为我的背景是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对科技的理解并不是非常深,等一会从我的理解上,去谈一下我对科技推动教育的一些想法,谢谢大家。

  崔建社:首先第一是清一色都是美丽的女士,就我一个男性。第二我看了看年龄,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我叫崔建社,是广州市中大黄埔国际教育集团总校的校长,中大黄埔下属5所学校。我的经历比较特别,在国内十多年在大学里面做老师、教授、系主任,到了90年代中期,我出国定居了,一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新西兰的时间更长。小学一二年级教过,初中教过,高中教过,大学当过十多年的教授,教过研究生,国内教过,国外教过,国内做过管理,国外做过管理,原来在新西兰教育部做管理,待了15年。回来创建了差不多3所国际学校,我是创始校长之一,原来在深圳东方英文书院我是创始人,回到洛阳创办了洛阳国际学校。中大国际教育集团,又在从事集团的整个管理工作。基础教育也做过,高等教育也做过,国内也做过,国外也做过,当过老师、当过管理者,一辈子的教书匠,77年非常有幸作为第一批进入大学的本科生,也是高考改革之后第一批受益者,愿意跟大家共同分享今天谈话的主题。

  主持人吴昊:您特别谦虚,听了您刚才介绍的背景,我们都觉得要仰视,为什么叫您黄校长,因为抬头里面有黄埔。一提到科技,大家都听到了4位嘉宾的背景,大家来自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抛给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在听到了科技推动教育的话题的时候,在您的阅历当中,有没有过将科技进入教育的这个环节中,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大家在座的可能有的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了,将科技进入了学校的建设当中去,有的可能准备要进入,准备要引进一些科技,包括学习的管理平台,小的插件等等各个方面,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我愿意去做,但是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克服的?您经历过的,或者说您了解过的,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少走弯路,可能会是有帮助的?您说呢?崔校长?

  崔建社: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看过一个视频,大概是美国黑人在力述美国教育种种不是,要控告美国教育,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我现在是IB的培训官之一,经常用这个视频,有一段这么讲的,大家想想看,过去150年,我们用的汽车,已经更新换代了多少代,现在汽车跟过去的马车,最初期的汽车变化有多大,另外看看我们用的电话,电话一开始用的什么电话,最著名的大哥大,像砖头一样,现在是什么概念。他说你再看我们的教育,150年来,他有一个图片,过去学生排排坐,老师在那儿照本宣科,到现在很多国家还是大同小异,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整个的教育一直是滞后的,今天上午在我的讲座里面跟有些老师分享,现在谁知道今天这个社会发展到这样,30年前、20年前,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发展成这样的情况吗?谁知道马云?谁知道今天马云会做的一套会颠覆整个世界,颠覆很多行业,谁知道。现在30年、20年前我们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确实不知道,可是现实发生了。

  教育的昨天包括今天专家都在讲,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自己的圣贤书,认为自己的教育,规定性的课程、规定性的教材、规定性的教法,学校必须有4个围墙围着学校,教室必须有桌子,椅子,老师应该站在那儿教,学生应该在那儿听,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思考,世界在发生变化,科技自然而然走入我们的生活,马云已经把世界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之后,马云自己也办学校了,马云会不会按自己的思路办自己认为合适的教育呢?这给我们提出了非常严肃的话题?教育是等待观望、袖手旁观,还是我们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我们与时俱进,这对教育的从业者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在我的讲座里面,分享了2012年在IB亚太基金年会里面,那一年的主题是受过教育意味着什么?让所有的教育家们让他们重新审视对教育的定义,学校的定义、老师的定义、课堂的教育,现在的学校还是4个围墙一个学校吗?难道所谓的教育就是在课堂里面学生排排坐听老师讲课吗?现在很显然,这一切一切全部都过时了,我们不得不考虑,教育怎么样主动利用科技这个巨大的能量去改变整个教育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育服务的方式。我觉得是迟早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在前不久,我还是一些媒体的顾问,报纸上、媒体上经常有一些热门话题,讲到慕课,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在线教育会不会取代实体的教室、学校,老师的功能,很难想,过去马云谁会想到,把所有的颠覆了,现在不一定需要去银行,不一定去电话公司,现在微信就搞定了。现在网购更是把很多实体店摧毁了,以后的科技会不会把学校摧毁了,老师也不存在了,教室也不会存在了。我始终认为实体店的价值和作用,学校也一样,还是需要面对面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几个之间,一交流,你说了我理解了,我反对了,我点头了,我摇头了,这还是取代不了的。对未来来讲,科技推动教育,科技迫使教育不得不做出改变,人与人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教学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个人的预测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是取代不了的。总而言之是趋势。

  我们集团里面,成立了中国个性化研究院,跟中国电教馆成立了类似于举办者做的这种赛尔的平台,我们自己内部做MS系统,教学系统等等做了很多,我们在教育里面做很多尝试,我们做3D打印等等很多超前的技术,这些悄悄改变着教学,以后更多是互动式的、游戏式的,让孩子们有现场感和真实性的东西,更有生命力,吸引力更大,总而言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冷酷的现实。或者大家感觉到开心的现实。

  主持人吴昊:您在推动平台向下落实、实施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有没有什么阻力?阻力来自于什么?

  崔建社:阻力最大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在探索中国国际化的教育这一块,我跟很多与会的老师在一起分享,我也讲实话,中国做事确实不容易,不要说来自政府的压力,很多无理的要求,光政治正确这一块不得不面对。问我最大的挑战就是改变老师们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让老师们接受新的理念。有的舒适区,有的人教书一辈子,改变他的教学方法,让科技融入进来,首先让他们尝到甜头,看到希望,看到这种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这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吴昊:阻力为什么先要想到,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能够想到的困难,提前有预防,比如说我是三十五中的校长助理,吴昊,在学校推进科技进入教育的环节当中,就像您所说的,老师的观点,我们要做一套试卷放入教学系统当中去做出题库,前提的工作量太大了,包括各种评分标准,每一道小题的设置,太大的工作量,经过2年之后,我们的老师们非常的快乐,因为尝到甜头了,只要库建立起来之后,评价也出来了,知识点的落实、对学生的检测直接到数据的分析一条龙出来,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像您说的,第一步走出去很难,但是走出去之后,老师们、学生们尝到甜头就好了。也提前祝愿崔校长这边,能把您的平台发挥越来越光大,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们受益。

  刘健:我是8年之前回到中国的,因为在国外,我们对科技的运用很多,包括像在学校里,连学生证都不用,用手纹可以做钥匙做很多,包括吃饭的时候,可以去消费了。我们见识了很多,跟我的专业相关,我对科技不是超级敏感的人。回到中国开始做学校的时候,团队里面有很多电脑、科技方面比较有强项的人。首先说一下我们用科技做了什么事,首先我们用科技企图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做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不是很好,他会在一个句子里不断看,时间上浪费很多,我们的电脑系统会追踪孩子的眼睛在句子里面停留的时间,我们可以做统计,知道我们的数据统计,知道这个孩子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点总结之后,开始慢慢一点点投入人工的方式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受益的。我们高中一年级,15、16岁的孩子,雅思考试中达到7.5的状态,经常我的学生说,校长这次是两科9,两科8.5,我说校长考不到,科技不光给信息量,可以改变你的学习方法。这是第二个受益。

  还有个受益,科技真正让我们做到因材施教,这两天咱们在谈一个事,怎么样因材施教,不管在学生的选择,课题的设置,用科技的方式推进孩子们的学习方法的时候,都在实现因材施教,科技会帮助我们实现因材施教。在一个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生比别的学生反应快,只要说在学术定义上他们是好学生,和想过弱点的学生,我们通过辅助,给学习好的孩子做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做这一部分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科技帮助我们做到了因材施教。科技的洪流来了以后,每个人都很恐慌,包括家长也会很恐慌和焦虑,包括我自己都恐慌,90后的老师学习方式和能力比我们快一些,对我来说也有这个恐慌,我做了很多思考,最近我在看《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未来老师会不会还存在,我直觉这个答案,老师会存在的,只不过换了一个方法,教育不管我们开多少论坛,核心让一个人成为全人,如果说未来的孩子,机器人能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多多少少让我们的孩子少一点受这样的知识,机器人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很多记忆的东西,像芯片。再比如说执行力的东西,机器人现在是这样,未来未必是这样的,在日本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的表情,会有情绪,这个机器人会跟你安抚,会有温度,这是人有的,未来机器人可能也会有。在现在这个角度讲,希望我的学生更加有创造力,对人理解,对哲学理解,更高的思考、精神的追求、幸福的追求更高。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恐慌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非常正向的事情,所以我们真的很幸福。我真的很希望将来有一天,我的脑子里加一个芯片,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用时间干更多的事情了,这个芯片可以做大量存储的东西,或者是我累的时候,充充电就饱了,节约很多时间,这都是对未来的想象。

  再往大了说,科技在很大情况下对心理状态有改变,我的学校在当地收费是比较高的,我现在还不是特别有钱的校长,不能给所有的学生奖学金,我有时候看到非常多非常好的学苗,虽然可以免费读我的学校,但是未来当他们进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时候,那些学校未必会给他们免费。我看到很多有智慧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进入到一个更好的学习体系里来。我在想,这个科技会不会在未来打破这个局面呢?坦白讲,科技现在会很贵,未来不会那么贵,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传递信息、分享资源,三十五、北京四中,北京中学像这种有强悍资源的学校,可以跟大家平分、分享,甚至可以打破人类的阶级,我认为人类是有阶级的,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说我们没有阶级,但是大家知道,不管日本、美国也好是有阶级的。阶级级别越高的人可能会掌握更多的资源,会让自己更卓越,让优秀的更优秀。但是我相信科技会让更多人分享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那么可能真的像有梦想的教育工作者一样,让世界更加的公平,大家都可以享受到知识的阳光等等。我相信你们已经理解我的意思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拥抱科技,真的是绝对拥抱科技,跟它融合成为一体。将来的世界有可能我们不是一个普通的智人,可能成为一个神人。我们做科技的事情上,跟崔校长的想法一样,我们在推进这件事情的时候,团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和对它的质疑是我们很大的难点,特别是现在需要他更加有个性化的科技,这是一个科技方面的个性化,这是我不能解决的,怎么样让科技更有个性化,是对科技界提出的挑战。每个学校不一样,怎么样在这个平台上做到更加个性化这是一个挑战。很多老师还是不习惯有白板这种方式去做,但是有些老师可以做。我一点不着急,因为这个过程相对来讲是慢的过程,大家先尝到了甜头之后,再用这个东西。在学校里,慢慢推进科技对我们的帮助,我相信负面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每一个人都会拥抱科技。虽然我们是国际学校,老师的年龄层也有所不同,每个人对教育理解有所不同,在以前的我,包括我很多的教师团队,我们认为教育是要起化学反应的,但是我不跟你在一起,怎么起化学反应,但是当我们开始用科技做数学、物理、化学实验的时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参与,而不是跑到实验室,做化学实验都会很紧张,现在我们通过电脑做实验,完成课题、考试,我们尝到甜头了,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会慢慢对科技越来越开放,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美好的状态。谢谢大家。

  主持人吴昊:您的这一番话,让我看到了特别鲜活的的教育工作者。说心里话,刚才听了特别大的感受,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无论您是在大连、深圳,我们都是中国人,在教育界有共同的身份,我们就是中国的教育者。四中、三十五中也好,特别愿意也是分享所有我们的资源。这也就是我们能够和赛尔教育承办这样一次活动的初衷,三十五中太多这样的平台,也太多这样的机会,欢迎你们有机会经常来参加三十五和其他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谢谢。

  邓婷:感谢两位的分享,从崔校长讲到的是教育是我们不可阻挡的趋势,刘校长讲的我们应该去拥抱科技,去利用科技,让科技帮助我们创造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回到主题,你问的问题是现在利用科技方面有哪些阻力和挑战?我觉得在科技使用方面有不同的阶段,首先探索不同的工具,你选择一个,去运用再看到成果。我去年才回来,我还是处于第一个阶段,我承认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商业方面。我现在处在第一阶段,什么样的科技平台可以更好帮助我,大家都是海归回来,带着梦想回来的,我真的是带着梦想回来的,我现在在天地教育,永远带着好奇心、求知欲,探索中去发现。

  我又想,能够把我天地教育探索园打造成虚拟园,让孩子们在这个虚拟园探索和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平台,像Blackboard,现在找到一个大概是一个雏形,但是基本上处于是一个雏形,可以把外部的真实世界完全打造出来,可以把后来的平台发给老师,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目标。

  阻力方面,我也非常同意崔校长的观点,老师们的态度,他的意愿、而且他面对科技勇于去挑战,克服的信心,也是我们将来会遇到的挑战。天立教育大部分在四川二三线城市,老师的视野方面也是将来要面对的挑战。我更想说的一点,我回国之后,很深的感触,我们最大的阻力是思维模式,我们现在对科技的使用有一些迷失,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太把科技看得太重要了,现在是21世纪,我们要面向未来,一定要用科技。科技是什么?科技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工具不能成为我们的目的,工具始终是一个辅助性的,是怎么样帮助你服务的。为什么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呢?如果你把科技当做你的目的,当做你学校的招牌,当做你竞争的一个模式的话,我们就偏离了教育的方向。我去一个学校,邓博士欢迎你来指导,你们现在怎么样,我们有平板,我去看了之后,科大讯飞,学生们在那儿点点,你们看他们很活跃,我自己就试用了一下,那一个月我就把科大讯飞拿过来,不是说它不好,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激发他的身体,手动、眼动、身体动,在我看来是低级的刺激。中级是刺激他的大脑,让他真正区思考,分析,探索,怎么样认真、积极的思考。高级的刺激是他怎么样真的是触动了他的内心,让他觉得震撼,这堂课终身难忘。很多科技的刺激都在低级的刺激,我真的在探索这方面。

  主持人吴昊:谢谢您的分享,您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如何去看待科技。

  崔建社:邓博士说的我很感兴趣,科技走进教育,教育怎么融入科技,这是双向的,不光是教育从业者美好的愿望,希望拥抱科技,希望把科技作为辅助手段,提高效率、服务质量,改变教育的本质等等。首先作为科技工作者,是必须要熟悉教学,熟悉教育,从哪儿着手,哪儿是切入点,真正自然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作为老师、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主动了解科技方面的优势,归根结底还是人,如果人不起作用的话,科技还是科技,永远起不到我们要的作用。双向互动好,相互之间多增加一点了解,增加一点对彼此优势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的话,融合起来更方便一点,效果更好一点,这个是我们未来科技走入教育,科技推动教育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主持人吴昊:话题随着交流深入了,所谓的教育者就是把火花点亮,所以,最后把话题交给张校长。

  张莉:我是在座嘉宾里唯一的一个土鳖。既没有海外学习经验,也没有海外教育经验。对于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和困惑就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中考和高考是基础教育唯一的指挥棒。教育科技化不外乎是手段,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根粉笔,一个讲堂。我们现在运用过程当中,采用了哪些科技?我们引进了日立的电子白板,VR也进入了学校,时下在基础教育里面可以用到的,我们尽量给老师提供。2015年和美国密西根州教育局合作办学,我们发现美国所有的教育的指标,从教育局到学校,到教室,到学生离不开科技系统背后的支持,所有给K12的课标,每一个课标都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库,可以找到对应的系统。作为我们来讲,我们是学校,特别需要和缺失这样系统化的科技支持的软件。我们现在用的点对点的,教研系统、试卷系统、阅卷系统、电子阅卷、答题卡、读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备课的效率,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仅仅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在基础教育上缺失的。教学工具无论是教师培训、教材,配套一定有一套电子的系统,系统化,我们也非常希望论坛的一点观点能够被最高层听到,不管是A类地区、E类地区,二三线城市在教育评价上,教育平均使用上程度都差不多。第二个共同遇到的困惑,这是老师们的习惯问题,我们三位女士,我是70后,这是80后,像这么潮的,崔校长这样的在基础教育界的老教师、老校长,他们对于科技的习惯、适用和拥抱、接受程度是很弱的。50岁以上的老师几乎上课不用PPT,不用说其他的方式了。年轻教师还存在于说你的教学形式和学段,中考、高考大量的刷题。可能在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我这次去美国总统博物馆,看VR系统,真的很吸引人,最困的历史课如果VR给我讲,我一定不睡觉,科技对视觉的刺激是很好的。对心、对脑在课堂上能不能给人带来启迪,没有人的作用更大一些。

  主持人吴昊:谢谢张校长,我们非常幸运的是,祝校长虽然是50后,但是还是对科技像崔校长一样能够全面的接受。我们很幸运,我们引领人机互动,人为科技做什么,科技能为我们服务做什么,为什么互联网+一直在商业也好、其他的领域都有飞速的发展,而在教育界很少听到互联网+教育,很大一个程度是教育很复杂,教育存在着平等和公正这两个概念之间是非常微妙的。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最后还有一点时间,特别想看看在座的有没有问题,可以和场上4位嘉宾有互动问题的老师或者是机构。

  大家对科技和教育之间的话题,听起来比较大,再有一个,也有可能,我们在谈论第一个话题,困难的时候,大家都陷入沉思,现在做一个部分,展望一下,在您的机构当中有什么打算,可以为这个论坛发出什么样的倡议也好、需求也好、建议也好,您逐一讲一讲,展望一下各自的未来?

  崔建社:刚才这个话题,我还意犹未尽。现在科技是重要,课堂上管用不管用,老师们愿不愿意使用,老师们愿不愿意用得得心应手,这个东西是不是出自老师的手,把他擅长的东西融入到里面去,这值得我们研究。

  现在带我们学校里面,希望我们的信息中心、搞电脑的老师、搞科技的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参加,目的就是知道每一个细节,在这个细节里面,你可以去思考用最省力的方法、最有效率的方法怎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像备课、上课、组织活动、活动策划等等,让他了解每个教学的过程,老师们通过信息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互联网技术,我们现在的翻转课堂,现在的微课的形式,等等特点在哪些方面,做的一切一切是增进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有相互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真正符合教育规律、课堂教学的规律,又能够真正把科技的优势体现出来这样的东西。讲我的期望的话,我希望多一点跨界性的人才,多一点既懂教育又懂科技的人才,让我们距离更短一些,说一千到一万,科技是好东西,但是拿到我们手上的东西,它的性价比,价值能不能充分体现,还是人,什么样的人用它,两个方面都懂的人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我更加希望再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多一些商业背景、教育背景等等背景的人,各种各样的优势的资源组合在一起,真正把科技在教育当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主持人吴昊:不愧是崔校长,站在科技的角度上去网罗人才,事在人为。

  刘健:接着崔校长的话讲,我有一个学生是博士生,他不适合做教育跳到工业领域去了,有一天他写信的时候,你会不会再回来?他说校长,如果中国各行各业都把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中国会特别棒。这个话我记了特别久,说这个话就是做一个分享。虽然都说到了,关于人在使用科技时候的这些困扰,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让这些老师或者是教育工作者,首先有这种积极性去学习,这两天的讲座,我看到一个单词出现特别多,就是叫一辈子在学习。我就希望,我的展望是在未来的时候,我的教师团队目前是不到200人,那么我特别希望在英国也好、澳洲也好,或者跟优秀的三十五中、四中,还有上海一些好的学校、深圳的一些好的学校,搭建教师互相学习和互动的平台,这是极好,特别渴望的一件事情。目前我们在英国建立了很多友好学校,在美国和澳洲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这儿我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可以有这样的平台,让老师们我们自己先卓越起来,我们的老师再言传身教,我们的学生自然会更加优秀。这就是我对未来,我在打造英领团队时候的展望。

  张莉:我们这个学校初建校,我们现在做的事情,11年跟赛尔签了课堂,安装了卫星系统,实现了VR教学等等。我们由于和美国深度合作,这次我们把美国、英国的教育资源,即将成立信息部,让老师多去听科学、人文类的课程,先改变施教者再影响受教者。作为教育投资者始终不忘初心,我们为什么做教育?要把学校培养成一群什么样孩子的聚集地。像我的呼吁,我希望中国政府有配套的教育系统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慢慢向发达国家学习,慢慢会有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的机会。海外无论是哈佛、剑桥都有在线的课程,在线的各种持续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国少一些学位教育,原来说电大是5大之首最不正规的,现在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你在二三线城市依旧可以享受一流教育的师资。我们读哈佛没有语言的障碍,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学府是否为中国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持续化,教育各个层级提供多一些这样的教育机会。

  主持人吴昊:刚才把话题引的很深,现在把话题引的很广,讨论科技和教育,更多讨论的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一个教育当中很重要的话题,您提到了教育成本,解决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均衡,很重要的程度就是成本的问题。如果科技水平真正提升了,就像Sanje主席提到的,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程度提高了,科技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了,可以完成一个Global Education的目的。张校长,我也特别感同身受。

  邓婷:有三点,第一希望科技让我变得更智慧,第二科技把我们拉得更近,第三科技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第一点,俄空军让我们变得更智慧,科技对我们是有一定一定影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注意力,注意力不一定是天生的,其实是跟你的平时的生活方式,你怎么去使用你的注意力是有关系的,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我发现我跟所有的员工多讲了,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不要给我打电话,手机是关的,邮箱式不开的。你不强制性的让自己去控制你的注意力的话,你就会发现,你的大脑会习惯性的看有没有人,即使没有短信进来也看它。现在我们有GPS,以前我记路挺行的,现在发现如果没有GPS,真得不行了,刘校长讲到希望有一天芯片,也有人讲,以后什么都不用教了,芯片往大脑里面一插,所有都有了。我不认为应该这样,我们的记忆是人的总和,是生活的总和,所有的东西存在芯片里,那个芯片不是你的一部分,你这个人可能不是你了。这一点我不太赞同。刚才讲的我希望打造天立探索园,希望让我们变得更智慧。第二希望科技拉近我们的距离,在美国的时候,一起坐车出去参加会议,或者是一起出去Party。有一点特别不能忍受,明明坐在你身边,他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这个人坐在你身边,他不重要吗?不值得你交流吗?你为什么抓住时间跟不在你身边的人聊天。我的先生在二楼,我在一楼,就发短信,吃饭了,反倒拉远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说实话,要掌握未来的话,我希望以后的科技就像空气一样,你没有觉得它的存在,我希望将来是非常人文化的社会,而不是科技化的社会,我们真正有这样的机会,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们真的全身心投入到我们此时此刻,认真思考、倾听每一个人的对话,回复每一个人的对话,我希望将来是人文社会。最后回到心理这个方面,希望科技帮助我们找到心理上的幸福,归宿感、幸福感、价值感。谢谢。

  主持人吴昊:一致同意让崔校长做结束语。

  崔建社:没必要做任何的结束语,邓博士讲了三点,总结非常全面,我非常认同,科技是具有无穷的力量、无限的空间,无限美好的未来,确实是个好东西,我觉得任何时候取代不了人的存在,总是为人来服务的。这一切一切在教育改革过程当中,怎么样把科技力量作为我们的辅助手段,作为改变我们生活和未来的其中非常有效或者是有希望的一个手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教育不再为老师们苦苦在课堂里面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学生们在课堂里排排坐着听这么苦,希望真正让教育插上翅膀,飞的得远一些、更快一些。

  主持人吴昊:作为客串主持人,我收获很大,收获了有深度的邓博士,有广度的张校长,有温度的刘校长,有高度的崔校长,大家掌声感谢4位嘉宾。这一场校长论坛,也就到此结束。接下来威斯康星国际学校的校长Matthew Gibson跟大家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972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995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