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展个性,尚自然。而年轻一代接受的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孩子们一年级刚刚到学校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纪律。要坐得好好的,要建立秩序,开始学拼音。这就是一年级学生刚刚到学校,就不愿意上学的重要原因。到学校不是自由的学习,而是在遵守规则。让本来习惯自由自在玩耍的孩子,失去了原有的天真快乐。
无数孩子都上着千篇一律的课程,孩子的独特性被掩盖。
就在2017年5月6日,在新浪教育、新媒体“国际学校家长圈”、大树教育联合主办的“TIE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北京站现场,现任赫德学校中文课程研究院院长、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中方校长的朱文君女士分享了她的多年从教观点。
她曾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三十余年,担任过地区教研室主任,曾参与多版本新课标教材编写;在国内首创小学生小古文课程,所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让百万小学生爱上文言,受到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
朱文君也讲述了赫德学校的的教学课程。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赫德学校在一年级的开始就创建了始业课程,把拼音学习后置,让孩子们首先走进充满趣味的中文环境,淡化学科概念,强化学科融合。
并且,课程从儿童的情感需求出发、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为孩子们创建了让孩子既有安全感、有自信,并且能够充满兴趣的来学习的环境。
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不应水土不服
朱文君说:“水土不服的教育永远没有办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那么,如何让教育变得如鱼得水是当前要做的事情。将国际化的课程迁入中国,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样才能让国际化课程在中国学校里落地生花。
而赫德学校的定位就是培养全球化的中国人,它的定语是全球化,核心词是中国人。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待世界,具有中国人自身的特质的元素。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特殊性的时候,才能珍惜每个人的特殊性。独特性正是一个生命的价值所在。
如何平衡英语与母语的关系,是每个家长面临的难题。未来送孩子出国深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教育资源、生存资源、编织生活版图,已经是个相当常规的选项。当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早的操着熟练的英语对话、阅读英文绘本和资料,然后顺利进入国外学校学习,甚至将来在海外生活工作时,相应着最有可能失去的,也是打好母语基础的机会。
在赫德学校的课程中,中文在小学阶段是最核心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具体操作时,这个体系也是以母语为起点,拓展向各个方面,最终回到表达上。虽然这个表达的呈现形式还是母语,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其实涵盖了孩子的生活、思考、体验和世界观。它的指向,是“全人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某种程度上,全课程很像是PYP课程基于母语学科、并以之为主干的本土化尝试。
拒绝忘本!“全课程”找回中文教育的根
一般家长们不要看别的,只会看到每天早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冲进学校。每天放学后,死活也不愿意出学校,这样的学校肯定是一所好学校。那么,赫德学校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是引入了最具有国际气质的中文课程“全课程”。潜移默化的故事启蒙,让所有的课程游戏化,让安全感的建立融入集体、认识自我、管理情绪作为首要的课程。
还有,“全课程”要解决的是中文课程碎片化和与生活割裂的问题。传统的中国语文教材,经典结构模式,课文之间缺少联系。这样一种碎片化的内容,互不关联的主题,与生活相割裂的学习方式,使得知识点犹如散沙,随意的铺展在学生的知识系统里。
而赫德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创立大主题的单元结构。每个主题循环出现,螺旋上升。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习无边界。另外,还会给老师和孩子留下比较大的空间,某个部分特别喜欢,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多停留一会儿。正是在这样合理化的课程中不断学习,孩子以最快乐的方式接受着教育。
大部分国际学校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主抓国际教学课程,忽视了对学生的中文课程的教育。朱文君在演讲中也提到了:“我们希望赫德双语能够破解这个难题,使得中文课程核心轴下的整个国际视野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准”。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学好中国本身的文化,其次才是学习国外的。而赫德的课程是强大的中文课程为核心,融合卓越的国际化的校本课程,把传统文化作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来呈现。“没有一个学校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最适合孩子的学校”朱文君现场说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引导和培养孩子身上的独特个性。
因为了解自己,才了解别人。因为发现自己是独特的那一个,才会懂得珍惜独特的那一个。发现儿童的独特之处是我们学校最重要的责任,也是父母最大的能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扫描二维码,下载国际学校APP
责任编辑: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