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耀华国际教育
作者:一涵妈妈
学校不是孩子唯一的课堂,家庭与孩子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密切相关。我们观察到,在学校表现优秀,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优秀的父母。优秀的标准不是财富和学历,而是他们愿意用心、懂得用心。
教育是件神奇的事,它有规律和共性,却从来没有一套绝对正确、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要不怎么说,和孩子相处不是科学,是艺术呢,在处理各类问题中体现的分寸感就是这门艺术的精妙所在。
郑一涵,今年在耀华上海古北校区上高三,她勤奋、懂事,是老师眼中活泼上进的优秀学生,是父母心中贴心有礼的俏皮女儿。
在外企担任高管的妈妈为何替女儿选择耀华?跟孩子的互动中,她有哪些感悟和成长?来听一涵妈妈的讲述。
如何择校
我和一涵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基本确定了让她出国念书的目标。我们放弃了户籍所在地对口的著名公办小学的名额,因为在网上的校长互动环节,校长说“读书本是苦的,苦惯了就好了”,我同意前半句,但不能认同下半句。
我们还不知道孩子的天赋在何处,但我们知道,她要和我们不一样,她长大后,要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工作,并从中找到乐趣。我们也不认为成绩就是一切,综合能力更为重要。因此,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试图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始终为她选择双语学校。
对孩子的期待,我和她爸爸是非常一致的。比起成绩,我们更看重综合素质,这里面包括了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沟通水平和情商等。
所以我们确定学校,就是要选择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上和我们一致的学校。
孩子是高中转到耀华的。我大概转学前的两年半就开始看学校,上海的国际高中很多,各种教学体系,知识与考试结构,入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为此,我把所有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大表格,便于比较和选择。
根据孩子特点,我把目标就锁定在A-Level学校。
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选择具体哪一所。这里,我强调的是“学校”。
学校是一个整体,教授学业,开展活动,培养品德,塑造品性。十八岁之前,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应该相对完整地被赋予、被建立的。三观相符的好朋友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真正寻找与养成,他们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好友。
所以,她每天生活的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要为孩子寻找的,不是公办学校的几个国际班,不是不完整的外教师资力量,也不是关进去只准备冲刺洋高考的留学中心。重要的是学校,上课、考试、活动、社会实践,这些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那时候看了很多宣传资料,听了很多招生说明会。耀华的说明会,我在女儿初二那年第一次听,初三的时候,我又去听,耀华有国外大学的招生说明会,我也会去听,前前后后听过三四次,我需要确定我每次收到关于这所学校的信息是一致的,因为这意味着学校教学方向、理念与和具体执行的稳定性。
在学校的资质方面,耀中国际学校的成功给了我信心,身处同一教育集团,教育理念的一致,教育资源的分享,使我对耀华同样具有信心。
另外,我非常看重在校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评价。为此,我在贴吧潜水,看耀华的学生们怎么回应外界对学校的质疑,他们理智大气活泼,还有幽默感;还看他们在里面怎么聊学校生活里的细节,看他们回答外部家长学生的问题,看他们怎么跟老师平等地互动,这都是非常真实鲜活的学校文化的体现。
转学之后,女儿的变化
进入高中,一切都是新的。我们看到她的变化。每天都有。
她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老师,最重要的是:她喜欢学习!预习,上课,积极发言,准备考试,一切都是自发的努力与热爱。
她有了强烈的个人及集体荣誉感,并且为这种荣誉感去努力,去追求结果。这是因为老师细心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日常情绪变化,并主动给予家长反馈。
耀华的家长会是预约时段制的,这点我很喜欢。在过去的学校,大会结束后,大家一窝蜂地拥向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寻求个别沟通,但其实旁边还有别的家长在围着,没有隐私,也没办法深入。
在这里,每个家长可以预约专属的时间段与每位任课老师一对一沟通,极为专注。这些都是初中校园文化无法给予的。
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在项目及各种活动中的参与,精心设计的各种项目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也培养合作能力。
第一年,一涵去英国的学习营一个月,与国外的老师学生互动,独立,快乐;她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她说,很累,可是很充实,“英文好,表达优秀的高中生太多了,我要更努力”。
看着她准备的那些话题,关于政治,关于社会,关于战争,我无法想像她是怎么做到的,非常感激老师们致力于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关注更大的视角与世界。
二年级,一涵去云南参加支教的义务活动;和老师同学们去香港参加徒步,后来虽然无数次说起那些艰苦与狼狈,我从她眼里看到的,却是骄傲与自信。
此外,还有每年的商业集市,电影比赛等活动。
在新学校的培养鼓励中,她在成长,很多潜力也被发掘出来了。她小时候拍过很多广告,我原来只是不担心她跟人打交道,但我看到她喜欢做演讲,愿意去做项目小组长,愿意有责任感地承担工作和任务。
在具体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跟先生会有分工吗?
先生在国企,我在外企,可能因为我们工作环境和气氛不同,所以我们在处理亲子问题上的风格也有差异。但我们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她的想法和情绪,掌握分寸,把控气氛与节奏。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陪得多,到了初二初三,先生说,我们要开始分工,他做严父,我做慈母。因为女生很多心思只有妈妈懂,但事实上我不像慈母,更像姐妹。因为平等,所以容易吵起来,这个时候我先生就会出马,他就变成慈父了,找孩子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会那么说话。有时候,爸爸就像我和女儿之间的润滑剂。
爸爸妈妈的优秀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吗?
孩子是提过的,她说,妈妈,我以后如果能像你这样优秀多好。我会说,你来我们公司实习吧,可以帮忙打印、复印、买咖啡,什么都可以,她会问可不可以在店铺帮忙卖衣服,我说你可能要从叠衣服开始做起噢。
我的目的是让她明白工作有哪些组成部分,不能只看到结果,让她感受每个人都需要从底层做起,从细节做起,任何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养育孩子,改变了你吗?
变化很大。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以前工作的时候比较强势,但现在我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提醒自己对待孩子,对待下属,处理工作,有时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方法对不对,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标,该改变的时候就得改变,该妥协的时候就是要妥协。
我想和孩子相处的旅程里,我们像一面镜子里的彼此,互相学习,互相映射,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学校家长圈(ID:ischoolQZ)公众号获得授权转载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回复“入群”,查看。
责任编辑 实习生c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