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妈妈亲述:孩子走过双语阅读的弯路吗

2017年07月23日 23:13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谁应该读

  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想必已经脱盲,掌握了几千个汉字,能够独立阅读中文读物,都不是医学上所谓的读写障碍症。

  很多人并不懂得阅读的技巧(skills),主要表现在:

  (1)读不懂一些书,比如公认晦涩难懂的哲学书,很多人连核心术语(terms)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全书的核心观点了;

  (2)无法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比如唐僧到底是86版电视剧里的形象,还是周星驰西游系列剧里的形象;

  (3)读书速度太慢,事倍功半;

  (4)读完一本书,雁过不留痕,事后追查跟这本书相关的内容,我们还得去书架上寻找,再一次打开书,才能想起来书里都讲了些什么。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已经意识到了,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儿童进入独立阅读之后呢?中学生怎么开展阅读?后一个问题,即使家有中学生,很多父母也没有仔细思考过。

  《如何阅读一本书》明确了它指导的是9年级以上阅读论说性(expository)书籍为主,也就是培养高中生开展高层次阅读。

  所以,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高中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老师,低年级的孩子和父母,可以提前学习统领全局,如果你已经读完大学还没有掌握读书的技巧,那么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一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穿过幽暗的岁月

  十多年前,虎妈博士生刚入学,碰到了人生第一场阅读危机。前面提到的几种阅读障碍,我统统都有,简单说,就是“读不完读不懂”,稀松平常的六个字,背后都是普通学生道不尽的泪水和汗水。

  阅读危机后面还有六个字——“写不出、写不好”,这里暂且不表。总之,虎妈整个博士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会读书会写字,“会读书”比“会写字”还重要,从此靠这个吃遍四方。

  爹娘走过弯路,才明白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等到读了19年书之后才开始进行读写训练。

  那时候,我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所有老师,都在图书馆里见过我,不是在读书,就是怀里抱着一堆书,可能这是后来老师们对我格外宽容的原因?也许吧。

  我已经记不得,究竟是老师推荐我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我在图书馆看闲书时自己找到了这本书,总之,初逢的感觉就是——醍醐灌顶,原来应该这样读书!从此,我的阅读效率和深度进入新阶段,终于度过了这一场阅读危机。

  每年我都会向学生大力推荐这本讲“怎样读书”的书,中文版已经印刷了30多次。

  下文很多观点,出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具体页码不再标注,我自己的观点会用“我认为”“我的看法是”进行标示。

  主动的阅读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

  春节火爆屏幕的《中国诗词大会》,有些题目给出下句要求接上句,虎妈心生惭愧无比羡慕那些优秀的选手——当年我也是背过《唐诗三百首》的小孩啊!

  背不出,找本诗集翻出来,不就行了吗?书里印着的,跟我脑子里记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背不出,并不代表着,我不能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情境(context)。

  很多人说,学唐诗,第一步是记忆,第二步是理解。不迈开第一步,怎么迈第二步?没记住,何谈理解?

  这个观点貌似正确。很多人总是喜欢什么都得到,可现实中,我们往往需要取舍:只能得到一点放弃其余,怎么办?我们肯定应该保持“理解”而放弃“记忆”。

  人脑永远比不上复印机的全面准确。阅读一本书,能够背出几句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这当然好,如果背不出来,也没什么。只要我能够提问题,我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就已经实现了主动阅读的目标。

  被动阅读的目标,在于获得信息(information);主动阅读的目标,在于获得理解(understanding)。如果二者不可兼得,舍信息而取理解。

  阅读一本书,要提出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What is the book about as a whole?)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What is being said in detail, and how?)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Is the book true, in whole or part?)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What of it?)

  这样看来,一本《唐诗三百首》,里面大多数诗,小学生在老师指点下,顶多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后两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年少不经事的孩子,怎么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缺乏地理知识,没有亲身到过这些地方,光凭一张中国地图,看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孩子也难有共鸣,更遑论历史背景。

  儿童已经突破识字关进入独立阅读阶段之后,所谓家长指导孩子读书,并不仅仅是开书单买书这些活动,还应该包括,引导孩子脱离被动阅读状态,转入主动阅读。

  家长可以提问自己的孩子:“这个故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的观点,对吗?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

  在海淀区,虎妈身边很多家长强调学前儿童的亲子阅读,不遗余力地给中学生花钱买书。但是,可惜的是,很少有家长能够就阅读内容跟自己孩子开展有效对话。

  家长积自己三十余年人生阅历和经验,难道对阅读内容的个人看法不值得跟孩子探讨交流吗?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拼爹”,不要求花多少钱,只要求投入时间。

  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性(elementary)阅读——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2)检视性(inspectional)阅读——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

  (3)分析性(analytical)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4)主题式(syntopical)阅读——比较阅读,寻找多本书之间的联系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艾德勒和范多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区分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并非截然分开。并不是说,实现了一个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而是渐进累积、有可能同步进行。

  在他们看来,8年级之前的学生或者具备中学文化水准的读者,已经能够完成第一层次基础性阅读,部分读者也许能达到第二层次检视性阅读,但是,具备9年级以上文凭的很多读者,并不能跨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第三层次分析性阅读和进入最主动的第四层次主题式阅读,换句话说,“相当多的读者,就算进入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也只停留在小学6年级的程度”。

  这话听起来好刺耳,却是实情。

  站在12年基础教育的终点,虎妈每年都要迎接从同龄人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进入大学。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里,有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后浪人才,一波又一波。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跟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词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并没有多少增加。也就是说,他们的阅读能力,依然停留在初中生水准。

  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性和检视性阅读,却没有能够进入分析性和主题式阅读,因此,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会面临很大的不适应,“读不懂”,是他们最大的软肋,即使读的都是我们的母语中文,写成一段话一篇文章,很多大学生也会抓狂“这是什么意思啊?”

  所以,虎妈对于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非常不满意。我自己也是这种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成为它的批评者。

  基础性阅读

  曾经有读者批评虎妈:“不懂阅读评测的基本原则……生搬硬套阅读测试的指数来解决基础阅读阶段的问题”。

  “基础阅读”,听上去怎么那么熟悉?过了好几天,虎妈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elementary reading嘛!平时我给学生上课,基本在谈后两个层次,前两个层次不怎么提,所以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基础性阅读包括哪些阶段呢?

  (1)阅读准备阶段

  ——通常指的是孩子从出生到六七岁,即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准备开始独立阅读。

  (2)认字

  ——1年级结束时,孩子会读一些简单读物,具备初级读写能力

  (3)词汇增长和运用情境(context)

  ——4年级结束时已经掌握

  ——利用上下文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扩充词汇量

  ——阅读和理解现实生活里碰到的文字符号,如交通标志、突破说明、填写表格等等

  (4)八年级读写能力

  ——8-10年级达到,可以读高中课程

  ——精炼和增进前述技巧

  ——从一本书里提出来的观点转化到(carry over)另一本书提出来的观点上

  ——在同一个主题上,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两位作者针对的是英文阅读,中英文语言差异,也许以8年级来做阅读能力的分水岭并不适合中文阅读!

  如果不是太介意基础性阅读到底在几年级才能培养完成,那么基础性阅读最强调的,应该就是扩充词汇量和大量阅读不同文体。这大概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吧。

  所以对于小孩子,只要大量阅读就可以了,老师家长不用那么着急,动不动总结一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至于硬要拔高到历史意识人生领悟世界大同,这就有违小孩子的生理规律了。

  检视性阅读

  简而言之,检视性阅读的特征就是——读得快!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速读”。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数量的阅读,并且抓出一本书的重点。这就是检视性阅读的目标。

  注意后半句话,如果你只是读的快,却不能抓住重点,那么也不能算是完成了检视性阅读。

  拿到一本书:

  (1)首先浏览书名、序言、目录、索引、摘要、作者介绍等内容;

  (2)然后挑选部分篇章,迅速浏览;

  (3)浏览一本书之后,读者应该能够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再读一遍?如果现在不打算再读一遍,以后需要哪方面内容时,有必要重新读这本书?

  检视性阅读过程里,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可以考虑做个标记),应该继续读下去,很快就会看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做完检视性阅读,读者应该可以总结出全书的结构和重点。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很可能是读书的时候不专心不投入,解决的办法就是再做一遍速读。

  读者也许会担心,做完检视性阅读之后,自己的理解太肤浅,说出来会被其他人嘲笑。这样的读者,搞偏了检视性阅读的目标。“理解”是分析性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检视性阅读要解决“结构和重点”。

  读得越多,思考越多,读得越快。所以,检视性阅读的速度,跟我们已有的阅读数量质量息息相关。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两位作者提供了一个实用窍门。虎妈当年就是靠着这一招,突破了英文阅读速度关。

  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速度还要快一点。

  用手带动你的眼睛,手动的速度比眼动的速度还要快,多练习,你的阅读速度一定能够增快两三倍。

  分析性阅读

  如果你的阅读目标仅仅是获得信息或消遣,那么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性阅读,分析性阅读的目的在于求得对文本的理解(understanding)。

  分析性阅读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重点,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谈这个层面的阅读。作者还分类列举了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戏剧与诗歌、历史书、科学书与数学书、哲学书、社会科学作品等等,指导性很强。

  作者列举了分析性阅读的三个阶段15条规则(中文版144-145页),本文在此不摘抄不赘述,有价值的观点需要自己主动思考和记录。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分别解决:

  (1)一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解释一本书的内容(content)

  (3)为了沟通知识,而批评(criticize)一本书

  第三个阶段也许类似我们所熟悉的“批评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是分析式阅读的重中之重。

  批评(原作者用的就是criticize而非evaluate/review之类的词)一本书,才是我们阅读的高级目标。那些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年轻学生们,对大学阅读要求的不适应,恐怕正在于此。

  高中语文教育,学生们能不能批评一下“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太啰嗦不生动呢?

  从哪些角度去批评一本书?

  作者列出了四个角度:

  (1)作者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2)作者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3)作者不合逻辑(illogical)——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not cogent)

  (4)作者的分析不完整(incomplete)

  这四个角度几乎是百发百中的技巧,大多数作者都在折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角度上。

  主题式阅读

  在艾德勒和范多伦看来,高中应该可以培养出掌握分析性阅读的读者,大学培养出掌握主题式阅读的读者。

  主题式阅读的五个步骤:

  (1) 浏览书单,找到相关章节;

  (2) 阅读不同书籍,了解它们所使用的关键词(term),确定读者自己对关键词的定义;

  (3)了解作者的观点(proposition),确立读者自己的问题(question);

  (4)了解不同作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且分类(classified),形成不同的议题(issue);

  (5)分析不同作者的讨论,并且把不同的议题和问题按某种顺序排列,突显自己的主题(topic)。

  跟前面几种阅读不同,在主题式阅读里,作者认为重要的问题、关心的话题,未必是读者所关心的,也未必是主题式阅读的“主题”。

  事实上,主题式阅读的主题,是读者自己确定的,因此,在所有阅读里,主题式阅读对读者主动性的要求最高。

  主题式阅读,已经涉及到了大学生写论文时文献综述环节的阅读和写作。虽然中国的大学要求毕业生写论文才能拿学位,但是,必须承认现状,那就是不掌握分析性阅读读者,几乎不可能进入到主题式阅读这一层,也就谈不上读论文和写论文。

  新闻里偶见有人呼吁“用毕业设计取代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虎妈认为,这种观点,跟“文科生取消高数课”一样,目的都是把大学改造成高四五六七年级。

  多余的话

  《如何阅读一本书》,跟《新华字典》一样,是家庭书柜必备工具书。《新华字典》让我们脱盲,《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们心智成长(the growth of mind)。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中译本译自1972年新版本。虽然书里觉得很多例子已经蒙上了时间的尘埃,但是每年虎妈备课时,都要拿出来瞅一瞅,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后面附录,包括了一些练习和测验,用来检测读者是否掌握了本书所提供的阅读技巧。虎妈惭愧的是,没读过《物种起源》,有些题目不会做,也不敢乱猜。书到用时方恨少!

  每个人的阅读,都有盲点和缺陷,唯有主动阅读,伴我们心智成长。关键是,专心投入阅读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收获。

  我上了19年学,才领悟的读书技巧,希望我的孩子们,不用走那么长的弯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虎妈熊孩”(ID:TigerMomsWildKids),作者:虎妈。

  责任编辑:陈迎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栏目  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

国际学校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6967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99914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