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连载)
作者:李爽
英国私校近年来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并成为反哺母校的最有效方式。位于伦敦温布尔顿的King’sCollege School本年度在中国签下未来20年开办10所合作学校的合同,每年为母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提供700万英镑回馈1。威灵顿学院在天津和上海相继开设分校,计划每年能获得500万英镑的收入。被戏称为“英国公立学校的星巴克”的德威学院在亚洲有7所学校,分别位于中国的上海、北京、苏州、珠海,新加坡和韩国首尔,等等,有5000多名学生,远高于英国母校。北伦敦学院2在韩国济州、迪拜和新加坡也开设分校3。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ISC)的2017年年度报告指出,目前英国在海外的私立学校多达59所,在校学生达到3万1773人,第一次超过本土的2万7281名海外学生。
当然,招收海外生源和开设海外分校在英国本土也一直争论不休。海外生源(父母不居住在英国)的比例总体而言由各校控制,过去5年ISC的数据表明,这个比例奇迹般地都没有超过6%,而父母持外国国籍的学生(国际生)比例没有超过5%。海外分校虽然给本土的母校带来声誉的扩大和经济效益,但在采访中有几所学校明确表示不考虑开设海外分校:威斯敏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女校和走读女校基金会(GDST)5都非常明确地表态,不考虑在海外设立分校;它们如统一口径般的原因是:教育是基于一个地区文化、历史、法律,乃至风俗等各种背景的综合产物,分校是否能够保持母校的精神和名誉,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
李爽:13年记者、11年英国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做记者编辑。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此后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坎特伯雷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短期任教。目前是自由研究员,为《北京青年报》偶尔撰写教育方面稿件,兼美国《杂志和新媒体》审稿工作。
责任编辑:实习生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