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作者:冰启
有朋友告诉我,今天大学生应对就业难,有很多高招,“曲线就业”颇为流行。我不信,上百度搜索,输入“曲线就业”,吓了一跳:用时仅0.028秒,就搜出4,910,000篇帖子,真是蔚为壮观。
可再看这些帖子,我却有些失望,有些所谓“曲线就业”,压根与“就业”无关,而有的“曲线”,本就是“直线”。
流传最广、转载最多的,是“毕婚族”“曲线就业”。据说,早在2003年前后,“毕业了,我们一起失恋”的流行语,就逐渐被“毕业了,我们一起去征婚”所替代,这成为不少女大学生“借海出航”的就业路。可是,谈婚论嫁,与就业工作,显然是两回事,除非把做家庭主妇,全职太太,也作为一门职业。毕业之后先找一个如意郎君把自己嫁出去,不过是充分利用没有工作的闲暇时光,办完人生大事,关就业何事?
本科与硕士毕业,发现自己尚不及职校学生有竞争力,于是报考“灰领”培训班,“回炉”学习,这在新闻里也被认为是“曲线就业”。与之相似的,还有部分学生,发现本科学历不及硕士有优势,硕士学历不及博士有前途,于是继续深造,报考硕士、博士,这是更长周期的“曲线就业”。但,读书求学、技能培训,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只能归于就业准备,如果这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那么,从读小学开始,我们都在“就业”了。
还一种“曲线就业”,是所谓“准就业”制度,有的用人单位,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给予一定的收入。这种构想,确实为毕业后工作无着的学生着想,可是,冠名“准就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算就业,还是不算就业呢?这些毕业生是不是要一直“准”下去呢?
以上毕业生的婚恋活动、读书计划、打工实习,说到底,就不是就业,要么与就业平行,要么与就业前后交接,怎么“曲”——除非“歪曲”——也“曲”不成就业。当然,在急于统计就业率的学校眼里,恐怕以上“曲线就业”,都被视为已就业,女学生说自己找到“婆家”,男同学报告自己在上“回炉”培训班,说明都有了“出路”。这或许是“曲线就业”概念的一方面功效。
而另一些归于“曲线就业”的,我怎么也看,都是“直线就业”,不知怎么就变成曲线了。大学生应聘高尔夫球会的球童,被称为是“曲线就业”;应聘猪肉连锁企业的“猪肉荣”,洗浴中心的“搓澡工”,也被称为“曲线就业”;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去当教师、做村官,还是被认为是“曲线就业”……事实上,他们是签定聘用合同的正规就业。是不是大家认为,这种“就业”,终究是不合适大学生的、暂时的、迟早要换的?
把非说成是,把直说成曲,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解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