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教育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5月24日京华时报)
高达五分之一比例的本科生,愿意接受零月薪,这难道还是好事吗?我分明从中嗅到了就业困难下的无奈,而官方却说是“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真是黑白颠倒了。如今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等价交换的原则早已深入人心,还有谁甘心免费出卖劳力?
愿意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乃是被就业压力所迫。都说毕业等于失业,与其无业可就,不如骑驴找马,先跨上再说。而且,现实中所谓的零月薪,要么是企业与学校合作而提供的实习岗位,甚至不付工资还要收取实习费用;要么是拉保险、推销产品等销售岗位,零底薪高提成。这样的工作岗位,对绝大多数职场新人来说,都是过渡阶段。一旦从业经验丰富,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后,立马就会跳槽走人。
有背景的学生当然不发愁工作问题,发愁的是在“拼爹游戏”中落败的学生。现实生活不是影视剧,既没有《奋斗》的梦幻,也没有《杜拉拉升职记》的亮丽。从校园走向社会,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创业环境不佳,经济前景不明朗,失业人口高居不下,种种原因纠葛着,都促使大学生下调目标。走出校园后,“天之骄子”的地位不复存在,大学生也只是待价而沽的劳动力罢了,与农民工并无本质区别。
调查显示,“与2009年相比,本科生、硕士生期望月薪基本稳定,博士生降低500元左右。”相比一年来的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来算,大学生的预期收入已经在下降。另一方面,调查还显示,“今年愿意去西部、基层等艰苦工作岗位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人往高处走,谁不想工作轻松拿高薪?去西部、下基层,为啥动员多年没有成效?就是因为条件艰苦,收入低。但如今有45%的大学生表示“可以考虑”,说明东部发达地区的新岗位减少,无法满足市场,大学生只得降而求其次。
如果说零月薪只是极端现象,普遍降低预期月薪、降低工作条件的现实,则表明就业危机在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是变小,而是更加大了。为了能尽快找到工作,才会调低预期标准,否则谁愿意忍受工作艰苦、收入减少带来的生活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