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别误读了大学生求职“零月薪” > 正文
最新发布的一份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而去年本科生接受零月薪的人数仅为1.2%。专家称,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比以往更灵活、现实。(京华时报5月24日报道)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完这则报道时心里很难受。报道没有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抑或关照毕业生就业的艰辛,只是从一堆数字中抽象出喜悦的迹象。从去年的1.2%到20%,专家看到的是数值飙升的快感,我看到的是事实背后的辛酸。
首先,不问零月薪是否符合法律规范,仅从字面意思看,乃是大学毕业生愿意给企业无偿打工,自己管吃管喝。这样的生存预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没有办法之后的自我放逐。而在这放逐的背后,是社会容纳的逼仄,缺乏足够的活力与能力为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虽然就业难不能只怪社会,但在面临普遍性问题的时候,仅仅从大学生自身归因,无疑也是不合实际的。
再则,纵然大学生心态良好,零月薪就业也是一个伪命题。就业之于大学生的人生有着“断奶”的意义,是诸多学生真正独立的开端。没薪酬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无疑还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给养,劳动产生的社会意义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无薪就业者无疑挤占了有限的就业资源,让就业陷入恶性循环中,劳工权益保障何从谈起。
对于这样一个多输因循的现象,进行意义上的过度阐释,除了能让待业者“情绪稳定”,别无它用。只是,言语可以忽略,但问题总是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问题叠加的后果就是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可以呼吁大学毕业生灵活、现实,但必须要面对的还是现实的坚硬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