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就业率调查:“注水”就业率忽悠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0日 09: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也许是做学生工作的缘故,经常能够和其他外高校的朋友合作交流,时常可以听到他们感叹找工作的艰难。但同时,一些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很高,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此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试图了解就业率是如何“打造”的。

  我以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院校为分类标准,随机抽取了30所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发现其中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率都高于90%,而一些民办院校、大专院校的就业率竟然超过了国内名牌大学,接近甚至达到100%。

  调查中了解到就业率统计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现象一:不就业就扣证,催生就业合同造假

  在一些普通高校和部分民办、大专院校中存在着将就业与毕业证、报到证硬性挂钩的现象,签假协议、盖假章的现象同时存在。

  毕业于某体育学院的刘同学,道出了不少细节:学校一般是通过签订毕业生双向就业协议来统计就业率的。而这样的协议有许多单位是不签的,因为这个时候毕业生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学校会要求学生随便找个单位在协议上盖章。我们学校还有个硬性指标,比如就业率必须在80%之上,一个班30个人,就必须至少交24张协议。问及学校为何有如此硬性规定时,刘同学说:“就业率是考核一个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哪个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倒数几位的,就要减少该专业招生规模。”

  学生拿不到就业协议就无法拿到毕业证,这只能让部分学生去尝试“另辟蹊径”。“帮学生敲就业章,想敲哪个公司的就有哪个公司的。”在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龙同学(化名)告诉记者,其学校所在地就有人制作了不少公司印章,以此为买卖,帮助学生应付学校的规定。

  除此之外,南京某学院学生透露,该校存在着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否则就扣留报到证的现象。此类现象在所调查的天津、四川、江苏的一些高校中均存在。

  现象二:“被就业”

  2009年,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某知名论坛上发表文章痛斥学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其中“被就业”一词在文章转载中被放入标题使用。此文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被就业”一词成为当年网络的热门词汇。

  四川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反映了其“被就业”的遭遇。她今年毕业,自己没找到工作,在学校的安排下,在一家商场做一份类似销售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没过几个月,她就主动离职了。像她这样“被就业”的同学不在少数。她说:“学校会为了保证就业率给你随便签就业协议书、安排个工作。介绍的多是不适合的工作,结果做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相当于没找到工作。”

  现象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不透明

  就业率数据统计不透明、不公开,在一些普通高校较为严重。不少同学认为,90%至100%的就业率不可信。

  北京一所民办大学的学生说,他们毕业时都不用交就业协议,同学中至少有1/3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在如今名牌大学的学生找工作都难的情况下,他不明白他所在的普通民办大学高达98%的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统计数据偏高是肯定的,”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说得很直接,“将现实情况和学校公布的数字进行对比,很明显地就能觉得学校公布的就业率过高了。”

  某财经大学的孔同学说:“我们也感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很玄乎。我觉得像会计和金融等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就业,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率水分就比较大。”

  现象四:将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算就业

  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对学校将保研、考研、出国的人数算作就业人数的做法很不认同。她认为,这些人虽然毕业了,但要继续深造,并没有获得劳动收入。应将这部分人单独列出来。

  江苏某高校一学生也对此表示质疑。他说,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就是冲着学院的就业宣传来的,现在,三年一晃而过,终于发现,所谓的高就业率往往是考研率与掺了水分的就业率统计之和。我们这群不知路在何方的大三学生,真的很无奈。也许明年,我们会成为就业率分子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不是弄虚作假的分子。

  四川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行政人员透露,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不仅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公办高校也同时存在,只不过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加严重一些。他认为,公办学校拉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没有“好”的就业率就招不到学生。而且,如果就业率不高,自身的办学规模也会受到限制,招生名额会减少,办学经费也随之减少,如此恶性循环,学校必会陷入困境。这位行政人员说,他所在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为96%,但真实的数字究竟是多少,他不肯道出。(南京大学 沈双逸)

  近日,是我们学校应届毕业生回学校拿毕业证的日子。与往年一样,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提交一份个人就业证明,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的就业合同或协议。这让约一半儿的学生相当为难。

  这是每年都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应届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无法马上找到正式工作,让他们提供就业证明纯粹是瞎掰。就算是找到工作的学生,也面临着一个悖论:在没有正式拿到毕业证前,用人单位一般是不会和学生签订什么合同的;而没有就业证明,学校就不发毕业证。

  对此,学校也没办法,据说是因为上级要求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学生的就业证明是唯一的依据。可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个“上级”是哪一级部门呢?

  对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各高校每年统计出的就业率,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字。其中注了多少水,很难弄得清。

  难道“上级”了解学生就业率只能通过让学生提供就业合同或协议这一个途径吗?(山东禹城市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卜祥奥)

  统计不透明必遭质疑

  据7月21日新华网报道,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

  还依稀记得,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教育部发布信息说,“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每当大学生毕业之时,也就到了就业率统计收官之时。教育部遵循惯例,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字年年发布,年年都有非议。

  事实摆在那里:应、往届毕业生高达900余万,另有2000万以上失业农民工,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人群。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缺口之大,创历史纪录。而此前两三月,不少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10%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业率飙升,难免让人生疑。近年,曝出多起高校逼迫学生制造假就业证明,否则就扣押毕业证、学位证事件。各高校想方设法制造高就业率的手段,更是举不胜举。72.2%有无水分、有多少水分,实在不好估量。

  一些质疑或许没有真凭实据,但就业率发布数据不透明、不翔实却是十足的硬伤。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就一个单纯的数字,没有任何翔实材料作支撑,公众无法求证数字的真伪。(中国地质大学 王垚)  近日,是我们学校应届毕业生回学校拿毕业证的日子。与往年一样,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提交一份个人就业证明,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的就业合同或协议。这让约一半儿的学生相当为难。

  这是每年都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应届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无法马上找到正式工作,让他们提供就业证明纯粹是瞎掰。就算是找到工作的学生,也面临着一个悖论:在没有正式拿到毕业证前,用人单位一般是不会和学生签订什么合同的;而没有就业证明,学校就不发毕业证。

  对此,学校也没办法,据说是因为上级要求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学生的就业证明是唯一的依据。可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个“上级”是哪一级部门呢?

  对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各高校每年统计出的就业率,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字。其中注了多少水,很难弄得清。

  难道“上级”了解学生就业率只能通过让学生提供就业合同或协议这一个途径吗?(山东禹城市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卜祥奥)

  统计不透明必遭质疑

  据7月21日新华网报道,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

  还依稀记得,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教育部发布信息说,“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每当大学生毕业之时,也就到了就业率统计收官之时。教育部遵循惯例,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字年年发布,年年都有非议。

  事实摆在那里:应、往届毕业生高达900余万,另有2000万以上失业农民工,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人群。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缺口之大,创历史纪录。而此前两三月,不少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10%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业率飙升,难免让人生疑。近年,曝出多起高校逼迫学生制造假就业证明,否则就扣押毕业证、学位证事件。各高校想方设法制造高就业率的手段,更是举不胜举。72.2%有无水分、有多少水分,实在不好估量。

  一些质疑或许没有真凭实据,但就业率发布数据不透明、不翔实却是十足的硬伤。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就一个单纯的数字,没有任何翔实材料作支撑,公众无法求证数字的真伪。(中国地质大学 王垚)

  编辑视线:注水的就业率忽悠了谁

  这年头,谁都知道找工作难,而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也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近年来由一些高校统计出来的高就业率却总能有力地回击这一现实问题。

  为了创造“辉煌”的就业率数据,一些高校随意注水虚报;有的强迫学生造假,并以“不签就业协议书就别想领到毕业证”相要挟;毕业生莫名其妙“被就业”者也大有人在。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全线凯歌高奏时,应届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挤破脑袋求职不遇。您瞧瞧,“注水”都到这地步了,就业率数据还不断“攀升”,蒙谁呢?!

  在现实生活中,假话、假货、假数字等任何造假现象都是令人发指的,是自欺欺人的。它是不诚信的表现,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高校时,就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那里是传播知识、探求真理的地方。

  就业率的虚假繁荣,实质上已涉嫌以虚假信息欺诈、误导学生及家长,也违反了统计法的精神,它到底忽悠了谁?还要忽悠多久?谁该真正对此负责? 

  其实,如果就业率统计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统计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用在千方百计炮制“好看”的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就会变成对学生的反教育。无论是“要求学生就业”,还是学生“被就业”,都是对青年学生的毒害,对诚信教育的摧毁,同时也将严重影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科学决策。

  那么,明知道是自欺欺人,有的学校为什么还对学生的就业证明如此热衷呢?一位在高校当系主任的朋友说:“就业率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它俨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死线’!”他说,“一谈到就业率虚高、造假,就把板子打到学校身上。其实,学校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首先,招生与就业率紧密挂钩。每年编制招生计划前,就业率都成为高校各院系招生人数的重要参考依据,形势好的可能会扩招,形势差的甚至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更严重的是,院系经费又和学生数量挂钩,学生多的院系得到的经费也多。在这种“多个学生多一份钱”的利益驱动下,就业率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就业率不仅在学校内部有“协调”作用,对高校而言,就业率还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指标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料显示,高校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的项目多达十几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等,任何一条对于高校来说都举足轻重,难怪学校会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率了。

  怎样避免就业率造假的问题?有专家建议,高校不能自行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做难以保证客观准确。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等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就业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就业信息如果能面向公众,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到了挥动“铁拳”狠狠打击统计数字造假、挤掉就业率水分的时候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被就业 就业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