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7781年?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0 17:41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四十一、差了六千年!

  课本第55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中英国舰队前往萨凡纳路线上注明的时间是“7781”,显然大错特错。应改为“1781”即1781年。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黄喜军)

  四十二、海地革命起止时间为何时?

  课本第56页:“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起义,……1804年,海地赢得了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这里所说的时间,容有可商之处。

  1790年10月,由混血种人文森特·奥热率领250名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组成的起义军发动武装起义。在他失败后,又有1791年8月黑人布克曼领导海地角奴隶起义,10月,杜桑·卢维杜尔才率1000名奴隶参加起义。因为他很有思想见解,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后成为闻名欧美的黑人将军。起义期间曾召开议会,颁布宪法,宣布自治,废除奴隶制。1802年法军大举入侵,杜桑·卢维杜尔被诱捕死在狱中。海地人民继续抗战,至1803年11月驱逐全部法军,拿破仑下令进行的这次远征最终以法军失败而告结束。11月29日,原杜桑部下德萨林公布《独立宣布》,宣告圣多明各独立。1804年1月1日颁令将圣多明各改为印第安人传统名称海地。

  因而,海地革命的起止时间应为1790~1803年,而不是课本上所说到的那两个时间“1791年”和“1804年”。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李玉)

  四十三、《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图中的国名

  课本第57页《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图中的部分国名欠缺。

  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于1823年组成中美联合省。而该地图中仅只是当时的地区名称,不是国家名称,真正的国名未写上。

  建议:应在图中相应地方标上“大哥伦比亚”和“中美联合省”。

  (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四十四、“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吗?

  课本第58页注释①:“……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但习惯上称‘德川幕府’,而不称江户幕府。”此注似欠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的幕府,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基于此,注释应改为:“……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为‘江户幕府’,习惯上又称‘德川幕府’。”可以避免歧义。

  (山东省鄄城县实验中学王志华)

  四十五、不明确的“废除”

  课本第47页:“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段叙述的是雅各宾派颁布法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情境,这句应改为“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即使坚持说“废除封建权利”,也应该改为“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四十六、莫卧儿帝国的终结

  课本第61页:“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可见莫卧儿帝国的终结在“1857年”。但事实并非如此。

  课本第104页:“1857年,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率先发动起义,不久,起义军占领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由此可见,”1857年”“莫卧儿王朝”仍然存在。

  《教学参考书》第237页:“1764年,莫卧儿皇帝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投降,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1858年,英国女皇宣布直接管理印度,莫卧儿王朝才正式结束。”

  综上可见,莫卧儿王朝结束时间应为印度民族大起义时期内的1858年,而非1857年。

  (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三中刘新军)

  课本第61页:“……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莫卧儿帝国结束于1857年恐怕有误。英国自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作为在印度的殖民机构后,通过一系列战争于1849年完全占领了印度。东印度公司实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莫卧儿王朝作为英国人的傀儡政府仍然存在,直到1858年,英国女皇解散东印度公司宣布直接管理印度时,莫卧儿帝国才正式结束。因此,莫卧儿王朝结束的时间不是1857年而应是1858年。

  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方面刚刚才接触历史还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另一方面,课本在学生心目中就是经典,错误也会被当作真理,从而使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产生误解。历史学科是一门求真、求实性学科,希望在该课本再版或修订时能将以上错误之处更正过来!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四十七、“工业革命”:“新”不如“老”

  课本第64页:对“工业革命”是这样表述的:“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兴旺发达。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关系发生着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工业革命’。”这种表述比较零乱,没有体现工业革命这一运动过程的特点和本质,如果用老课本上的概念或许比这要好一些。新课本的出台,是经过编者们辛辛苦苦的努力完成的,力求在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是该继承的还应该继承并发扬。我认为此处应该把工业革命这一重要概念纳入课本当中,而不是以一个习题出现在课本上。

  (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四十八、关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

  课本第64~66页写道: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于1840年前后。此说有误。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技术革命。从而,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机器的发明或引进,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机器生产基本上(并非)完全代替了手工操作。

  因此,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事实上开始于1698年托马斯·萨夫里发明的蒸汽机,因为,瓦特的蒸汽机,是在纽科门于1705年制成的蒸汽机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而纽科门的蒸汽机则是在托马斯·萨夫里发明的蒸汽机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托马斯·萨夫里才是蒸汽机的始祖(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8~253页)。

  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则最早开始于丝织业。1717~1721年,托马斯·隆贝在德比附近装上按照意大利图样制造出来的捻丝机,建立起英国当时的第一家工厂(同上,第150~152页)。

  而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则开始于1733年的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制成飞梭织布机以及同年的约翰·怀亚特、刘易斯·保尔合作发明的卷轴纺车(同上,第158~168页)。

  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即除了陶器业、服装业等少数几个工业部门,以及印刷业中的排版、采矿业中的人工采煤等少数工序外,其余工业部门以及绝大多数工序,都是机器生产占绝对优势。比如:

  棉纺织业:走锭精纱机代替珍妮纺纱机,是1834年;卡特莱特织布机、霍罗克斯自动织布机代替飞梭织布机,大约是1885年。全国的手摇织布机,在1856年有几千台,到1885年则只剩几百台了。

  建筑业:19世纪70年代。

  毛纺织业:自动织布机代替飞梭织布机,大约在1890年。这一年,飞梭织布机只残存于僻远的地区。

  丝纺织业:约1857年,丝织机代替了手工织机。

  麻纺织业:动力织机代替手工织机,大约在1885年。

  针织业:针织机代替手摇机,大约在1890年。这一年,5000台手摇针织机集中在米德兰。

  花边业:花边机代替手织机,在1885年左右。

  丝绸业:动力织机代替手织机,在1885年左右。

  磨谷业:动力磨谷代替石磨,在1881年左右。

  采矿业:仅指采煤业,约19世纪80年代,除了人工采煤外,已实行机器生产。

  冶金业:冶铁、炼钢业,约19世纪80年代。

  机器制造业:1850年左右。

  造纸业:1860年,手工造纸约占造纸总量的5%。

  (以上参见《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中、下册相应章节。)

  (浙江省新昌西岭中学张)

  四十九、“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吗?

  课本第70页:“请思考,‘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现不揣浅陋,对《教学参考书》答案提出一些异议,以此请教于方家。

  课堂上,学生对此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形成三种意见,“对”、“错”、“不完全对”。我认为“不完全对”才是正确的。

  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应该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似欠斟酌。就以维也纳体系而言,课本作了全面地评价,消极方面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体现了“史论结合”;积极意义是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出于对维也纳体系进步性的思考,学生认为“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错误”的,当然,这是用一种片面的认识否定另一种片面的看法,显然与历史事实相悖,也是不准确的。

  1814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主要任务是解决一些国际问题,分配战利品,重建欧洲统治秩序,确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第一次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即根据《最后议定书》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内。《最后议定书》的附件--《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具有特殊地位:“等级条例第一次统一划分了各种外交代表的等级,外交代表分为三级:(1)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2)公使;(3)代表。这一划分结束了在18世纪的外交实践中在外交代表地位高下问题上经常发生的争吵和冲突,在此后的很长时期里作为外交惯例而载入国际法之中。”《最后议定书》签署后,对欧洲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可以与1648年的《威斯特发利亚和约》相比,后可以与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齐名”。可见,根据《最后议定书》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另一方面,维也纳体系是按照大国的意愿而建立的欧洲秩序,既未考虑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忽视民族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愿望,尤其对一些矛盾视而不见,马克思称“维也纳会议不过是人类历史记载上曾经有过的最怪诞的国际法虚构物之一”。其反动性质是明显的,是用强权绘制的一幅违反历史潮流的欧洲政治地图。从这个意义上说,“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正是由于维也纳体系的复杂性,我们评价它既应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如果只顾及一点,似有以偏概全之嫌,恐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

  (山东省鄄城县实验中学王志华)

  五十、“荷兰”应为“尼德兰王国”

  课本第71页:《1815年的欧洲》图中的“荷兰”错了。

  分析: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总决议”,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由荷兰国王进行统治。因此,1815年该地的国名已不是“荷兰”,而是荷兰和比利时合并后成立的“尼德兰王国”。

  建议:将图中“荷兰”改为“尼德兰王国”。

  (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五十一、没有图例

  课本第71页:《1815年的欧洲》图中没有明确的图例。横线、竖线、方格、斜线等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使人看了不知所云。该图打了★号,不知课本编者究竟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五十二、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于1848年吗?

  课本第76页在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论述中有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语言: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仔细研究一下维也纳体系及1848年欧洲革命,便会发现这句话表述不准确,1848年欧洲革命并没有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

  要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必须先了解维也纳体系这一概念。维也纳体系这一概念包括体系的形成、内容、维持体系的机构、内部隐含的矛盾及其对这一体系的评价。在这一系列要素中,要说明体系彻底瓦解,笔者认为不是看维持体系的机构如何变化,也不是说这一系列要素都不存在了,而应该看主要内容及主要矛盾,特别是最主要矛盾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多大变化,那么就不能说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那么,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这在课本中已体现出来了。主要内容应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包括继续维持德意志、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状态以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最主要矛盾应是阶级矛盾,即资产阶级、人民群众同封建贵族地主势力之间的矛盾。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际结果。革命结束后,在欧洲大陆仍然是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德意志、意大利并未完成国家的统一,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以失败而告终。欧洲大陆的最主要矛盾也没有解决。因此,说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显然是不准确的。

  那么,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于何时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在19世纪70年代。理由如下:一方面到19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势力已经彻底战胜了封建势力,其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的统一这三大事件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三大事件不仅使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了变化,而且也使欧洲大陆的最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资本主义势力同封建势力的矛盾了。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东南欧一些民族也获得了独立,如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这一系列国家的独立使欧洲大陆的版图也有了很大变化。从上面两个方面看,可以说是维也纳体系所竭力维持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被彻底打破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维也纳体系到这一时期才彻底瓦解。

  (江苏省滨海中学左爱斌)

  五十三、累赘

  课本第79页讲《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时有这样一句叙述:“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得到蓬勃发展。”按照词典上的解释,“蓬勃”的意思是繁荣、旺盛,本身就包含着“迅速”的意思,因此,本句中的“蓬勃”同“迅速”语意重复,显得累赘,建议将“迅速”去掉。  (四川省泸县二中聂华焱)

  五十四、“图17”应为“图16”

  课本第82页:“临时政府重新集结力量,向巴黎公社发动进攻,巴黎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5月底,巴黎公社终因寡不敌众,被扼杀在血泊之中。①”同页下注①“参见彩图17”,应为“参见彩图16”。图16为《公社战士就义》,图17为《林肯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朱德平)(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四川省泸县二中聂华焱)(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五十五、关于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

  课本有关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前后矛盾。课本第83页在表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时写道:“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据此可知,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因此,课本第84页在表述1861年改革的影响时写道:“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

  课本第100页写道:“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1853~1856年,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之间的一场战争。据此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时的俄国已属于“资本主义列强”。同页中还写道:“19世纪上半期,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觊觎的主要目标。俄国企图趁机宰割奥斯曼帝国,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地中海;英法希望扩大在奥斯曼帝国的商品市场,并进一步使奥斯曼帝国成为半殖民地。俄国的野心和英法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据此亦可知,克里米亚战争前的俄国已属于“资本主义列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861年改革前,俄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可见,课本中两处对于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的表述是矛盾的。这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惑。

  笔者认为,只要从这一目的名称(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里取掉“资本主义”,就可以基本上避免这个矛盾了。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学郭尧华)

  五十六、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

  课本第88页说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实际上奴隶制度的废除是以1865年底得到3/4的州批准而生效的宪法修正案为标志的,而美国内战开始于1861年,1865年春结束。

  (云南省宣武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五十七、“奥地利”应改为“奥匈”

  课本第89页《德意志的统一》图中的“奥地利帝国”错了。

  分析:众所周知,德意志于1871年正式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而此前的1867年,奥地利和匈牙利已正式合并建立了奥匈帝国。也就是说,到德意志正式统一时,奥地利帝国已不复存在。

  建议:将图中“奥地利帝国”改为“奥匈帝国”。

  (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五十八、富国“强兵”政策

  关于加富尔的富国强兵政策,课本第91页只列举了“富国”方面的三项措施,而“强兵”方面的措施却未列举。因此最好补充“改组和加强军队”

  这一项措施,以示完整。

  (广东省新会市三中邹泽恩)

  五十九、毋忘“中期”

  课本第93页《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图中的日本海沿岸领土到1860年才割让给俄国,所以图中径直把这一地区标为俄国是不对的。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王长兴)

  六十、注意点逻辑

  课本第97页最后关于明治维新意义一段逻辑混乱,应改为:“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迅速崛起的同时……提供了某些经验。但是,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明治维新后,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