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8考研邓论和三个代表51个核心考点13-2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0:55 文都教育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四)★★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本质前两个目标是生产力目标,后三个是生产关系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三个代表的主题 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不断巩固和前进靠的是:发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B、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我国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③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五)1956-2050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 A、初级阶段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定性),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是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据。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先有路线后有纲领 F、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87年13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 (1)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区分本质、特征、制度、体制、模式)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要: 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四有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 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5)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1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五)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政治方向,造成社会动乱,改革开放也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也必然变成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四项基本也坚持不好。 17,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五)改革特点: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从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 (2)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特点: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18,★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08新增加)(五)(相当重要,分析题注意) (1)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 (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体现的本质前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3)对外开放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辨证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②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4)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1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05已经考)(五)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①发展是目的,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基础。 20,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六)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六)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①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六) (1)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六)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