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治试卷解析(理科):单选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12   新浪考试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理科)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选项辨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题中引用的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观点,他认为根据宇宙诞生时的情况,就可以精确无误的推算出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未来含在过去之中,过去既定了未来的壁毯趋势,这否定了必然性的作用,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所以选项D为正确答案。认真分析原文之后,就能很容易排除C项和D项,再在B项和D项选择即可。

  【相关知识点链接】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应切实弄清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结合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让考生进行辨别分析是近年命题的一个趋势。

  2.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质量互变规律。

  【选项辨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的一段话“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指它在描述人物时没有把握好事物的度。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A、C、D 都属于唯物辩证法思想,但认真分析,A、B两项互相干扰,可以排除A项。C、D两项同题干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此题中除了认真理解材料,还有注意选项之间的互相矛盾性,可首先排除不适合选项。质量互变规律是近两年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3.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选项辨析】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题干中的“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显然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认为事情的成功与否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决定的,是唯心主义观点。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在掌握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同时,要着重掌握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此外,此知识点还可出成辨析题的形式。

  4. 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 产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借贷资本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借贷资本与利息。

  【选项辨析】因为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地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引起了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的相应变化,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在资本的各种形式中,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都是职能资本,获得平均利润。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获得的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A产业资本和B商业资本和C项银行资本都不低于平均利润,都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正切答案是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业、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某些资本家会产生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像固定资本未更新前的折旧费、闲置待用的流动资本、尚未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累等,另一方面再生产过程中某些资本家又急需要补充货币资本,这样便产生了借贷关系,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成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第二,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第三,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似乎不经过任何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货币来,成为一种最具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实质上,利息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此题中关键要区别借贷资本与其他几种职能形式资本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它们与平均利润的关系是近几年考查的一个热点问题。

  5.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它的实质是产品(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选项A 指的是商品生产的实质,选项B 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都是就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而言,属表象的东西,都非实质。选项D指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指全部的内容,因此也不符合题干要求。不管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是劳动力的再生产,都是为了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的执政目的和企图。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提示与点拨】本题中,考生要注意区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6. 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A. 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 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 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建设。

  【选项辨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 。其他选项不对。

  【相关知识点链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好的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推广到全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提示与点拨】本题考生要对抗日正确的“三三制”的内容有准确的记忆。此外,考生还要对其他时期政权的结合原则和性质有清晰的了解。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周恩来 D. 张闻天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选项辨析】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内部存在的教条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实践上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所以此题答案显然为A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著作。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而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就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重要代表作观点的正确记忆。对一些重要著作中首先提出的典型观点要有清晰的记忆。

  8.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 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C.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选项辨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其中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到1962年,中央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A项是“一五”计划的方针,B项是中共八大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D项是“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

  【相关知识点链接】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我们在处理这方面关系问题上没有犯大原则性的错误,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同时他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加重一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更多更快些。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到1962年,中央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生要注意区分我国不同时期实行的工业化方针政策,平时注意总结比较。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问题还经常出成材料或论述题的形式。

  9.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选项辨析】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A、C、D三项都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其要点是: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第二,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提示与点拨】此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课本重要知识点的正确记忆。

  10.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选项辨析】1980年1月1 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将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6页)。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其他选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点的准确记忆,要尤其注意其中的“核心”二字。四项基本原则是考生应当牢固掌握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 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选项辨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所以,C项是正确答案。A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任务,B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任务,D项是指导方针,但不是内容,所以A、B、D项都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都是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制度是保证,意识形态是精神支柱。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精神文明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本质所决定的。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能够帮助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和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并共同享用其文明成果,能够吸收人类以往精神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并不断进行新的创造,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广阔的前途和崭新的思想内容。这些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的。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根据课本知识点的内容善于总结,排除选项中不正确的选项。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考生还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1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

  【选项辨析】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载入了这一制度。所以此题的答案为B项。A项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C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D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与西方的政党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关知识点链接】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写入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为以后历次宪法所肯定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有别于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考纲知识点的准确记忆,考生要注意比较区别我国的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年考查的一个重点。

  13. 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 私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 集体经济 D. 股份合作制经济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观点。

  【选项辨析】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以雇佣老动为特征,以牟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反映在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在这些经济中,劳动者同企业是雇佣关系。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个体经济是以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他们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股份合作者经济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属集体经济,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所以,B、C、D 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现阶段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由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决定的。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以下主要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示与点拨】此题要弄清现存集中分配表现形式的原因,尤其是存在着的非公有制形式。此外,考生还要弄清各种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14.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

  A.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B. 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C. 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D.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式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选项辨析】2000年 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2000年 10月11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1日闭幕。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分析了新世纪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局的战略举措。

  【提示与点拨】考生尤其要注意对当年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内容的关注,并要与以前相区别联系。

  15. 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阻挠中国统一的

  A. 与台湾关系法 B. 加强台湾安全法

  C. 共同防御条约 D.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式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美关系。

  【选项辨析】200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阻挠中国统一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接着美国国会批准了对话永久正常贸易法案,这是当年中美关系发生的两件大事。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A项中的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与台湾当局1979年签订的。C项的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台1954年签订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是由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因此A、C、D选项都不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 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通过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以阻挠中国统一的《加强台湾安全法》。这种行为严重干预了中国的内战,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停止和取消这种挑衅行为。

  【提示与点拨】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