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治试卷解析(理科):材料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12   新浪考试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6.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

  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使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摘自《瞭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

  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5.9%。

  ——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1993年到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11.2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一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1.48亿元提高到1.8亿元,增幅达21.6%。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7月8日

  请回答:

  (1)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4分)

  (2)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2分)

  (3)结合材料1、2、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4分)

  【答案要点】①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分)

  ②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2分)

  ③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2分)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分)

  (对意义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本部分总分4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跨学科的材料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点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材料分析题,不仅考查的知识点多,而且要求紧密地结合材料进行合理的解答。考生要注意结合原料对材料进行有条不紊的梳理归纳。

  材料一要求说明鞍钢改革举措的依据,考生就要紧密结合价值规律中的剩余价值进行回答。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材料二要分析其经营的成功所在,就要结合市场进行分析,鞍钢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了盈利。第三问要求谈推广鞍钢经验的意义,就要紧密结合前两问得回答: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长短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套,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它可以同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相结合。二是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这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抄,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它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提示与点拨】此类综合性的材料分析题,考生在结合课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注意结合前面提问到的内容,不然也是很容易丢分的。

  37. 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①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2

  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

  (2)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3分)

  (3)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4分)

  【答案要点】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1分)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分)

  (2)在材料2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分)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革命道路理论。

  【要点解析】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寻找答案。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依据是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其中最大的依据是国情。即遭到迫害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村的相对独立;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原因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第二问是毛泽东和王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实质分歧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还是从共产国际和俄国的革命经验出发。第三问要注意理论和材料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道路,其依据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点是以农村为中心,积蓄力量,最后包围并占领全国的城市,实现革命的最后胜利。

  【相关知识点链接】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寻找答案。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存在少数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又有广大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村,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且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这就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必然要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并表现为各派军阀势力之间的混战。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和军阀之间的矛盾乃至战争,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第二,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特别注意材料与课本理论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像毛泽东思想概论上面毛泽东和王明等典型代表人物的观点。结合材料考查考生对课本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近年命题的一个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