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3-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精析(16)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2日 14:49   文都教育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33。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

  A。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1 C2 A3 D4 A5 D6 A7 D8 A9 B10 C11 C12 D

  13 D14 B15 C16 B17 BCD18 ACD19 BCD20 BC21 BD22 ABC23 AD

  24 ABCD25 CD26 ABD27 ABD28 AC29 BC30 ACD31 ABCD32 ABCD33 ACD

  34.【答案要点】(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论的内容。

  【解题思路点拨】分析题相对来说,难度和分值都比较重,需要认真对待。但是,虽然说分析题比较难,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对于分析题,仔细阅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先通览题中所给的材料,大致确定考查的是哪一科的内容。通常来说,在题目的问题中我们就能得到一定的提示。能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找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这样,可以限定某个学科中的具体知识点。就本题而言,第一个问题要求用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常理中认为的石兽应顺利而下”这一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要思考,本题要用真理的具体性思考,那么真题的具体性是什么内容?这一内容与本材料的具体关系是什么?此外,阅读题目时候,一定要读懂题目中的个别关键词,还拿本题的第一个问题来说,“分析其失当之处”,我们不仅要对于其“当”,也就是它的合理之处进行分析,还要对其“失”,错误之处进行论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符合题意。了解题目要考查的某个方面的知识后,再回到原来的步骤,认真阅读材料,不同的是,这次读材料要带着问题去看。理论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材料结合更为重要。

  【相关知识链接】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它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认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二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二者统一于实践。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 治 理 论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5。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