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有技巧,交叉学科好过关
-试行匿名评审制,吓退多位毕业生
-体制上严进宽出,淘汰率几近于零
在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部,记者看到了一位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从表面看,这篇论文很规范,共4章,60页,中英文摘要、文献索引一应俱全,文中也绘制了大量的图形,列出了很多公式。实际上,这篇论文也顺利通过了评阅和答辩。
但对此论文成果不以为然却正是作者本人:“这里面水分多得很,前3章基本都是别人的东西,只有最后一章有些自己的思考。后面列的这些参考文献,其实我也就看过两三本,其他都是从看过的这几本书后面抄下来的。我设计的是一个节能装置,这个装置我还真做了,只是,节能效果是我自己估计的。这也不能全怪我,要测试节能效果必须在一个昂贵的实验室里进行,我出不起这笔钱。”
论文既然有许多水分,又是怎么顺利通过的?这位作者介绍了其中关窍。
首先,论文题目属于交叉学科,里面涉及到3个学科的知识,而答辩委员都只是某个学科的专家,对另外的学科不熟悉,就不容易看出问题。“论文选题是有窍门的,选交叉学科既显得有创新,又好过关,但其实不过是一个拼盘而已。据我所知,很多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只是拼盘更大罢了。”
其次,即便答辩委员看出端倪,也会不看僧面看佛面。答辩委员中有导师的至交,有本学科出了名的老好人,有师兄的铁哥们儿。再说,这些人都是花钱请来的。
据这位作者讲,他的论文远非最水的。他一位同班同学,论文中需要编一个程序,可实际上,他连一个程序代码都没写过。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上面的个案可能有些极端,但就记者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的确不容乐观。
北京大学从去年开始在部分院系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和导师回避制,由院系把每篇论文的学生姓名、导师姓名都封好,然后根据论文题目选择评阅人。这样,评阅人可以在不知道论文作者和指导老师的情况下客观评阅,避免了人情因素的干扰。此制度一经推行,即显威力。据介绍,今年中文系应该正常毕业的研究生有32人,宣布实行匿名评审制后,有18人申请延期答辩。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优劣、课程设置、导师水平以及教学管理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会作用于学位论文并在论文中反映出来。
“但是,造成论文注水的最直接原因,是目前研究生培养实际上的‘严进宽出’。出门容易进门难,培养环节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研究生的淘汰率几乎是零。”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样分析。
北大研究生招办副主任生玉海的看法与这位教授相同。他说,国外研究生培养论文环节非常严格,要以导师的名誉做担保;在我们这里,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论文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和导师都没有压力。答辩委员大多数由导师甚至学生本人去找,论文答辩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有时一上午就能举行两场答辩。
一位今年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说,论文答辩无法通过的情形非常少,如果有的话,只有3个原因:一是导师真敢对自己下手;二是学生的观点与导师相悖;三是论文实在太差,有明显的抄袭。答辩时不让学生通过的导师越来越少,以至于发展到谁若这样做,就会落下骂名。而那些以心慈手软著称的导师则到处被争抢。据说,有位老师每年光答辩费的收入就有几万元。
相关资料显示,国外研究生培养存在合理的淘汰率。在美国,1995年博士学位的完成率理工科为60~70%,社会科学为50~60%,人文科学为40~50%。
生玉海认为,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改革选拔办法之前,要先把出口勒住,通过建立有效、有力的评审制度来把好论文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教授认为,学位论文只是对研究生学习的总结,写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写论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因此,论文的质量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审查出来的。要保证质量,不仅仅是严格评审、严格答辩,还必须从源头做起,对整个形成过程进行监控。(本报记者李丽萍、实习生李纬娜)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