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学校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是打工者群体对自己所处群体需求的自我满足,这些学校共有多少所,基本情况如何?课题组在1999年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普查。在艰苦的调查中,共寻访到114所打工子弟学校,有报道说在上海,目前为这些孩子开办的民办学校已有近400所。(此数据源自环球时报2001年5月22日第四版,未经调查证实)
我们相信,打工子弟学校在农民工分布比较多的地方大量存在,更多的实地研究成果 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迅速扩张的打工子弟学校1、总体情况在我们调查的114所学校中就学的学生总数为10694名(数据截止于1999年4月),平均每校93人。在114所学校中,有三所是幼儿园,其余的都是开设义务教育课程的学校。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学校主要分布于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尤以朝阳区和海淀区最为密集。其中,朝阳区有44所,海淀区有41所,石景山区11所,丰台区7所,通州区1所,昌平县8所,大兴县2所。海淀、朝阳、石景山比较普遍和密集,往往几村一所,一村一所,甚至一村四、五所。而西城、东城、崇文、宣武这些市区中心地带,即二环以内没有发现此类学校。二环与三环之间有1所,三环与四环之间有15所,四环与五环之间有60所,五环以外有42所。可见,打工子弟学校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外,因为这些地区流动人口多,房租也相对低廉。
打工子弟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平均每校有学生93人。学校之间规模相差巨大,小的只有7人,到1999年年初,最大的已经达到1300多人。超过200人的学校只有太阳宫附近的育英小学、清河的鸿雁班2、八家私小、昆明湖南路的张北希望小学、京豫陈小学、明圆学校、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等几所。2、打工子弟学校的特点这些学校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属于私人办学;
(2)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
(3)招收的学生是流动人口子女;(4)学校的开办十分简单。建立这种学校所需资本较少,又不需要办学手续,办学者只要租几间民房,或者在菜地里搭几间窝棚,一个学校就张罗起来了。而且,先期的微小投入可以很快通过学费来收回。招聘教师也没有什么标准,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当。有5所学校甚至只有一位教师,也就是办学者自己带着几个孩子上课。有两个教师的学校有22所,很多是夫妻店。
(5)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校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诸如三角板、圆规等等。学生在很简陋的条件下学习。
3、打工子弟学校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打工子弟学校总体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学校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在我们寻访到的114所学校中,1998年后创办的就超过半数。参见下表。
从列表可以看出,打工子弟学校呈逐年递增之势,一半以上的学校是1998年成立的。此类学校随时成立,学生随时可以入学。大体说来,1996年以前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初创期,是一村一校的补缺阶段,1997年至今为高涨期,发展到一村数校的竞争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和调整后,不同的学校在规模上已经拉开档次,一些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例如,1994由李素梅等人创立创办的行知小学,最初只有9个学生, 1994年底,增加到了22个,1997年达到260多人,1999年课题组调查到该校的时候为876人,现在则有接近2000人;桃园小学在1998年9月刚建立时只有70多名学生,仅仅6个月之后,学生数就翻了一番,达到150人,而到学校建立一年的时候,学生规模已经翻了两番,达到了300多人,现在(2001年)的规模则达到了500人;明园学校的则从1997年创办时的40人发展到现在的900人;育英小学从1998年初创时期的120人,发展到现在的450人。可见有一部分学校已经迅速的扩大了规模。这对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利的。有些学校则在于维持现状的状态,还有个别的学校已经停办。考虑到各方面的变化,课题组推测到2001年,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大约有一百五六十所,以每年15%的递增比例计算,至2001年,在校学生的总人数则在15000—20000人左右。
4、打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打工子弟学校主要靠收取学费来维持运转。114所学校的收费数额参见下表。
表1—1 打工子弟学校收费水平表:(单位:元)
从列表可见,打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普遍较低,43.9%的学校每学期学费低于300元。114所学校的平均学费为323.4元。比起北京的公立学校,这是相当低的。参见下表。
表1—2 打工子弟学校与北京公立小学对流动儿童的收费对照表(单位:元)
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这是它吸引流动人口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其收费非常灵活,大部分学校按学期收费,有的甚至按月收费,而且普遍允许拖欠学费。这也是它受外地人欢迎的一个原因。而北京的一些公立学校,在收取流动人口的赞助费时,往往要求几年的费用一次交清。这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有的打工子弟学校给两个孩子以上在此校上学的家庭以优惠,对一些特殊学生给予照顾,如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残疾,家庭困难等。
5、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打工子弟学校大多为外地人所办,在这些外地的办学者看来,亲戚和同乡最可靠,所谓上阵还需父子兵。以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为例,1998年9月,在该校的31名教师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办学者从家乡招来的亲戚和同乡,还有三分之一是熟人介绍来的。行知学校当时有800多名学生,比较大,教师多,所以办学者的亲戚和同乡在所有教师中的比例还不太高。在一些比较小的学校,教师大多是办学者的亲戚、同乡。根据我们的了解,行知学校不仅规模很大,而且教师的素质也是比较高的,其它若干小学校,教师的水平还要低一些。打工子弟学校,不仅学生是打工者的子弟,教师也基本上是打工者。这些打工的教师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教师没有教育的经验,是半路出家临时操起教鞭的。以行知学校为例,31名教师中有11人曾经在国家正式学校(包括农村学校)中任过教,或者是师范学校毕业,所占比例只有35%。这些人中有2人是退休教师,其余的人基本上是来自农村学校或矿区的学校,他们由于以前的学校工资低,甚至拖欠工资,无奈之下外出打工,又在打工子弟学校干起了老本行。而其余65%的教师是以前没有任何从教经历的,其中有10人是刚从职业高中、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8岁。
(2)教师的流动性很大。由于在打工子弟学校当教师不过是打工,教师随时可以来,也随时可以走。许多教师只是打工挣钱,并不想长期做教师。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是每月四五百元,一旦有更好的工作,他们就会离开,所以流动性很大。有的教师任教一到两个月就走人了。许多学校几乎每学期都有教师离开,又有新教师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成了一种流动岗位。教师缺乏稳定性,对学生是很不利的。
总的来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中大量存在着门外汉,不可避免会影响教学质量。要招聘较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提高教师工资,低工资不可能招收素质较高者,而提高教师工资又减少办学者的利润。对办学者来说,利润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好坏无关紧要,反正是小学生,谁不能教?在这里,经济动机压倒了教育的要求。(吕绍青 张守礼)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