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育是培养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人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
自主教育的内容是开发受教育者的体能和智能并完善其人格。
自主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对受教育者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21世纪,随着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遍布全球,为自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
自主教育实现的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合一,使教育的对象成为主体,由于自身掌握了主动权,个人将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同时,自主教育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途径——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
自主教育理论的历史渊源
柏拉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需认识的东西。”奥古斯汀在《统治篇》中把教学改写为对学习者自己认识的助产。人们向年轻人传授知识,传授理论的和实际的知识,能够做到和应该做的一切是帮助年轻人去理解知识的意义,是其自己获得对知识和世界的认识。教授者只能诱发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行为,但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只能是被教授者,只能在她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去实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性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者的意向,指示,然后对教育者采取有意识的态度。教育者促使年轻人自己做出决定,教育者的职责是提醒,对年轻人提出要求,学生则必须自己完成这些决定。
教育者要向年轻人传授态度和能力,她可以提出建议和鼓励,但是不能剥夺年轻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努力。教育者不能强制年轻人理解,也不能强制年轻人去创造。
佩策尔曾说:“每一个阶段的青少年不能仅仅‘成长’,他在其行为中塑造着自己”。“没有一个人在孩提时期就能‘做’他得独自去做成功的一切”。正如他所说,人们的理解、认识、意愿、艺术创造或模仿等行为以及它们的结果都是学习者——受教育的主体本身的工作。人是自身的作品。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而发展“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系指发展人的潜在的“向善”的倾向。潜在的向善的倾向并不就是善,人要成为人,也要靠教育和培养。
卢梭主张要“培养自然人”。自然人的特点是自爱、自主和自立。自爱即是要考虑自己、管好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自主就是绝不按照老套的公式行事,不惧怕权威,要用自己的理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自立就是要从小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非不得已不去求助她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不超越自己的能力。
自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50年代,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它沿用了哲学中人本论的观点,提倡“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身上潜藏着人性的优良品质,就看我们如何的加以引导,使其潜力充分展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和结果,亦即个体本身生而具有但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得以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现出来。
就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形成而言,自我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历程,个体的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据此,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认为,个体成长发育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需求构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一级一级满足的。
需求层次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就是高峰体验,指在人生追求自我实现的历程中,历经基本需求的追寻而获得满足时,在追求自我实现时所经验的一种臻于顶峰的心灵满足感和完美感。这种经验是与自我实现相伴随的。比如中学生发奋读书,终于顺利的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这时候她就会体验到这一阶段的高峰体验。
另一个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就是积极关注,通俗地说就是尊重人,从积极方面看人。人都是希望她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支持自己的。罗杰斯把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另一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什么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举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小鹏的在校学习成绩一般,虽然父母也想孩子能上重点大学,可是知道孩子现在的水平上重点的机会不大。小鹏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业,只是表示关心,并不苛求。甚至对于孩子偶尔的考试小失误,也是用勉励代替惩罚。这种方式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小鹏在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下,没有压力又充满了动力和对父母的感激,学业上不断进步,终于在高考中考出了好成绩。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正好相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条件。比如如果考不了前十名,就不准看电视。如果考了第一,就给奖励。身在其中的孩子,即使学习很好,也终日生活在压力之下,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的退步。
罗杰斯认为,对成长中的个体,应尽量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她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自我和谐的观念,从而奠定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
-人格理论
人格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什么是人格?通俗地说,人格是每一个人在一切环境中所具有的独特和持久的性格。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构成的。
1、本我
本我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全部使命是去满足生命本能的需要。本我的活动服从“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感。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生物的、非理性的部分。它对婴儿的生存至关重要,也对一个人的毕生起作用。
2、自我
自我是个体的理性方面,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试图去寻求实现本我的现实方式。例如,儿童饿了不仅是哭哭闹闹,还会自己去寻找食物,向大人索要。自我是用自己的能量去阻止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自我一方面通过延迟满足感以控制本我,直到需要能实际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通过一定的手段为本我服务。
3、超我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人格成分。婴儿经常遇到父母和社会的规范和纪律要求,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时发展的。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为达到完美和理想而活动。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陆续发展并共存,她们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本我是人类生物体的原始力量的来源,传达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格中永存的部分。自我对本我进行监督和限制,为满足本我需要而活动。自我是一个调节者。超我反映的是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判断自我是否符合社会原则。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充满活力的运作中达到平衡,人格就会健康成长。本我太强的人过分自私自利,不尊重她人。自我太强的人会过度自信、自负、轻视她人。过强的超我则使人容易自责、内疚、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人格的发展
我们议论一个人的成败,自然会想到她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似乎从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其性格中的闪光点。记得卡耐基丛书中就有一册叫做“人性的光辉”,即是把伟人的过人之处介绍给大家,供追求成功的人士借鉴。
经常我们会听到父母如此的埋怨自己的子女,说,“哎,咱孩子天生就不是那材料”,甚至因为恨铁不成刚,而怒骂孩子是朽木不可雕。好象天生的顽石怎么也琢不成玉。性格难道真的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方能成大器,只有高智商的孩子才能成功成才?
不可否认,先天的因素,也就是遗传基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就犹如一张白纸,等待涂满色彩。可是她们却并不千篇一律。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活泼,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无不带有先天的烙印。
的确,从孩子呱呱坠地时起,她的相貌、音色等生理特征以及她们的气质特点(先天的素质性的成分,比如安静、好动、坚持、易烦躁等)就基本确定了。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相信性格是天生,成败乃天命。
打一个比方,一座坚实的摩天大厦要有一个巩固的地基,而对于优质楼宇来说,仅仅是一个深且坚的地基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好的规划,好的施工队,好的建材,否则也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这个比方也适用于性格的形成,地基就好比性格中的先天成分,我们暂且称它为本性。个体即是楼宇,楼宇的建设就是一个人性格发展的过程。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基础,还要后天的不断发展与建设,要有一个好的适宜的环境才能走向成功,不断完善。一个人的性格正是在遗传,也就是先天既成和环境这一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好了,明确了这一点,大家会问,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孩子从离开母体那一刻起,就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始了自我的发展。有人甚至认为,在母亲身体中发育着的胎儿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她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母体环境中。母亲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都会对胎儿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也是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胎教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想来讨论胎教的问题。它固然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
美国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 Bronfenbrenner)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她的理论在当代是很有影响力的。她认为,儿童发展的环境是由若干相互渗透的系统组成的。
这些系统有:宏观的系统(所在社会和文化下的组织、意识形态),这是大的背景;外层系统(父母的工作环境、职业),间接对儿童起作用。还有就是微系统(父母、同胞、同伴、教师等),它们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其中最直接,影响最早和最大的就是父母。
现在,读者对环境因素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接着就会问,究竟是后天环境重要,还是先天遗传重要?
如果硬要给环境与遗传因素在一个人性格中所占的比重做个量化,可以告诉大家,比例是7:3。在这里要提醒读者,不要被数字所迷惑。这个比例显示的是重量级数,而非重要级数。
在一个人性格里,先天的成分会多一些,给后天的发展限定了一个范围。就好象一个孩子生来五音不全,我们怎可能要求她长大成为有着美妙歌喉的歌唱家?但是,后天的因素又反作用于先天的基础,带给孩子一个发展的可伸缩的天地。好马要伯乐识,好玉要巧匠磨啊。所以,就重要性而言,后天环境更为重要!
20世纪初,心理学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状态良好的儿童以及由我支配的养育环境,我保证将她们中的任何人培养成我所选定的某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当然,也可以是乞丐和小偷,.......”。她的观点虽然有些极端,可是也强有力的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父母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关键就是采用什么教育方式,怎样的培养孩子,引导孩子,创造孩子各方面发展(身体、性格、学业等等)的良好环境。帮助孩子发展体现自我的良好性格,走好孩子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生之路。要让孩子自己知道:“行行都能出状元”;要让孩子有这样的信心:“我不是天才,但我能成功”;要让孩子明白:“成功之路要靠自己来实现”。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