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中国家长批判 > 正文

苗儿茁壮成长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1/12/24 17:58  新浪教育

  ·为了孩子日后有大创造、大成就,出大名成大器,就不要急于让孩子出小名、成小器。

  ·现在家长对子女要求太苛刻。考了90分以上回去还要挨训。他们自己呢?……因此,不必对考试分数过分在意,也不必要求每次考试都满分。

  ·苗儿为何能茁壮成长?是给予适当的培养。揠苗助长与放任不管或急了乱管,都是有害苗儿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吧。因为这涉及到这样做,是否道德的问题。

  ·中学生早恋,大都是初恋。你如盲目扼杀它,这对人性来说是很粗暴残酷的践踏。因此,对这早恋,要加以引导。

  受访者:

  沈晓雁(母亲,南京林业大学附中教导主任、语文老师)

  何慕(女儿,12岁,珠江路小学五年级学生)

  何凯频(父亲,南京某政法机关警官,某监区监区长)

  采访人:陈舰平

  时间:2001年6月20日下午

  地址:南京市老虎桥原江苏省第一监狱干警宿舍区何家

  采访手记

  沈晓雁与她丈夫何凯频都是我的同学。何凯频在南京市一政法单位任警官。两人都是六十年代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双双考入高校的佼佼者。沈晓雁任中学老师已十六年了,现任校教导主任。说到校里的教学工作与带学生春游,沈晓雁依旧有着当年意气风发的青春风采,虽然活泼可爱的女儿也快和她并肩高了。他们的女儿何慕,12岁,正读小学五年级。

  陈:沈晓雁,你现在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家长,请你谈谈家庭教育中的家长有哪些影响?听何慕说你们挺支持她看电视的,是这样么?

  沈:是这样的。

  陈:沈晓雁,你们是从哪个角度来支持孩子看电视的?

  沈:现在是信息社会,要让孩子接受尽量多的信息,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社会,了解各种知识。电视是感性与及时的信息传播器,孩子看电视,有利于她的成长、成熟与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陈:何慕,你最希望爸爸妈妈为你做什么?

  慕:希望他们一起陪我去各地看看,开开眼界。

  陈:看来你们陪何慕出去比较少些。

  沈:主要是凯频没时间,他现在担任监区长,责任心又特别强,基本上没时间陪孩子。我有寒暑假,还有教师休假、教育局团干部出外考察啦、三八妇女节集体旅游啦等可以出去,他们可以出去的机会太少。因此大多是我带何慕出去走走。何慕是对她爸爸有意见。她希望我们一家三口能同时出去。

  陈:何慕,为什么你一定要爸爸妈妈同时陪你出去呢?有妈妈陪,还不好吗?

  慕:一家都去,那才像一个家呀。左边看看爸爸,右边看看妈妈,大家一起拍照,一起看风景,听爸爸妈妈讲与这些名胜古迹有关的故事、知识,一起吃好吃的菜,好吃的东西,一起爬山啊、游泳啊、坐缆车啊,那多好?还有,爸爸穿上警官服,特神气,英俊,潇洒,走到哪哪都对我们另眼看待,不敢小瞧我们,欺负我们。伯伯,你不知外地的出租车司机有多坏?他们见我们就母女俩,大包小包的是外地来旅游等车的,就像苍蝇一样围上来,还拉拉扯扯的,特讨厌。走路还净绕道,瞎开价,斩客。你若与他们争,他们就凶神霸道的,沉下脸唬你、讹你。

  陈:噢,原来叫爸爸去,是当保护神呢。沈晓雁,何慕这种心理,在教育学、心理学上有什么说法吗?

  沈:这,一个嘛叫恋父情结。对父亲有种依赖性、依恋性,寻求一种安全感。还有对男子汉力量与阳刚美的崇尚。另一个呢,是出于女儿对父亲品格学习的需要。如父亲的坚定、勇敢、果断等品质。这里涉及到性别性格差异。我这样说父亲作为男人男性有坚定啦勇敢啦果断等等品质,并不是说女性没有那些品质,而是男性具有这些品质与品格更普及些、典型些。对一个孩子来说,一般来说,他(她)更受同性的家长影响大些。因此有“看儿看父,看女看母”的说法。但性格继承也可能有变异,如有的儿子脾性像娘,有的女儿性格像父亲。和单亲家庭相比,双亲家庭的孩子,相应性格发展、心理机制健全程度比单亲家庭来得完善些。因为他们在长期的与父母相处中,耳濡目染、熏陶影响,既继承了父亲的某些品格,也继承了母亲的某些品质,阴阳互补,不至于太过偏颇、偏执,变成一个单一性别品质的人。一个人如只有单一性别品质,那是一种非常态,说得更明确些,是病态、变态,是性格的畸型发展。如对异性的特别倾慕造成性别性格错位,或对异性的蔑视、恐惧与仇恨心理等等。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主张,子女应和父母保持基本相等程度的接触,才有利于他(她)性格与心理机制的健全形成、健康发展。有的孩子性格主导因素强,男性性格或女性性格明显,主要是受父母亲影响不均衡造成的。如有的家庭,虽然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致相等,但如一方性格较强。起主导地位,势必对另一方的性格表现为一定的压抑,使之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可能就变成两种人,或像那强势的父母中的一方那样,性格强烈,或像那弱势的父母一方那样,性格表现弱化。我经过观察,同时这也被理论所证明了的,就是在强势父母家庭中,孩子要不是特别懦怯、胆小,就一定是极为自信、雄悍、霸道的。父母是高官、大款的,有不少子女性格就呈现出这两极分化态势。

  陈:不愧为当年的高材生,说起来头头是道。

  沈:你忘了我是学什么出身,——我学过教育心理学的。

  陈:当年你在团支部,工作开展起来就很有一套的。噢,何慕,除了希望你爸爸妈妈都陪你一起出去看看玩玩,还希望什么?

  慕:不要挡我上挂历、上封面,挡我出名。

  沈:(见我疑惑,向我解释):我一个同事的丈夫在美术出版社工作,要出一套挂历,是少年儿童的。见我家何慕长得好,又“上照”,要挑我家影集里几张何慕的生活照,另外再补拍几张去出挂历和做杂志封面。我没同意。因为我觉得孩子还小,这些事开了头,一多,就把孩子的心弄野了,不利于学习、成长。孩子早出名,不一定都是好事。

  陈:可是现在很多家庭都巴不得孩子早出名。

  沈:这是因为各家对孩子的期望值与想法不一样。有的是盼孩子早成名,早挣钱;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值高,希望孩子从小就比人高出一筹,出类拔萃,成为领潮人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好是成为世界级童星,唱一个歌、演一部片子,能挣上几十万几百万。

  陈:有这想法不好吗?

  沈:从教育角度看,不太好。因为它妨碍孩子的天性,无论他(她)成了童星还是小神童,对孩子赋予竞争性太强的使命和担负压力太大的角色,都是对孩子活泼天真的天性的伤害。我主张孩子在成人之前,最好保持自然状态,这有助于他(她)人格与心理机制的完足发展。不顺应这个过程,就难免有揠苗助长的性质,虽然可能短时期里有效,但从长远看来,还是对孩子天性的伤害。他(她)到年老的时候回忆往事时,会怨恨父母没有给他(她)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少年的。我有一个朋友,现在去了美国,原先是演员,专门演奏小提琴的。提起童年,特羡慕我们农村里的孩子小时能疯、能野,无拘无束,轻松,快乐。她说她小时候全被她父母逼着学小提琴、拉小提琴了。她十二岁就出名了,常参加各种比赛、演出,许多同年小朋友玩过的东西,她都没玩过。连猴皮筋都没跳过。还有许多儿童电影、电视节目,她都不知道。说起这些,她就有种报怨父母的情绪,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开心。她说她这一辈子再开心不了了,因为从小形成的那种好胜心,使自己情不自禁地想争第一。见比自己强的,就眼红,要攀比,想压倒她。想想,都是那时给父母害的。他们那时就只会说:你要好好努力,去拿名次。后来,就变成了:去,再拿个第一。

  陈:也许这种训练,对适应现在社会的竞争,有好处。

  沈:但这要孩子付出天性的牺牲为代价的啊。如果这样,即使成功了,也还是得不到快乐,那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再说,如果没有快乐机制的内在驱动,那奋斗就变成了机械性的运动,也就缺乏必需的激情推动,这种被动的、消极的“努力”,是难以得到真正的成功的。最多,只能是满足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世俗的所谓成功,离创造性的大成功肯定很远。就拿我那朋友来说,她拉小提琴,不缺乏严格要求的技术水平,但她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是和她对生活体验的不完备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是她的那种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她对生活丰富性的体验,妨碍了她的音乐理解力。这就使她永远拉不出第一流的小提琴来。因为第一流的东西,都是含有许多创造性在内的。而创造有赖于情感度的强烈、丰富的体味与心灵想像的自由与广度。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其创造力总是有限的。拿动作作比,他只会走,不会跳,更不会飞。因此,他难以走在别人前面。再拿画画用色比,一个只会用一种颜色作画的人,你即使把所有的颜色放在他面前,他也只会用他会有的那种颜色作画的,而单一色彩的画,要表达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力所未逮之处的。因此,就算是天下第一流的画家,也决不会只用一种色彩画画的。即使中国画画水墨的,也还要用色来配,什么石青、花青、藤黄等等。因此,对创造力,相应来说,发展得充分、全面、对各方面懂得多、体会得多的人,其联想力也强,要更有创造力些。

  陈:因此,为了孩子日后有大创造、大成就,出大名成大器,就不要急于让孩子出小名、成小器。

  沈:这就是古人说的,君子不器与大器晚成。最好是不成为哪方面专家,不成为已定型的东西,而是有各种能力,干什么都行。都可成为第一流的人才。要不,就晚几年出名,要出名,就出大的。成为大人物,里程碑式的,树在这个行当的路当中,干这行的走这条路的,谁也绕不开他。

  陈:那样,就是经典式的人物。

  沈:就是经典。像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化学的门捷列夫,数学的罗蒙诺索夫、高斯。

  陈:在文艺上,就是歌德、达·芬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梵高、鲁迅、郭沫若、贝多芬。

  沈:对,就是这些经典作家。

  陈:但他们并不都是晚出名的。

  沈:我承认他们有些是早成名的,但他们早成名有两个特点:一是起点高,二是他们发展得比较全面,三是他们成名时还有强大的潜力,这种潜力来源于他们基础的扎实、对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与艺术门类的知识与技巧有较全面的掌握,从而能高屋建瓴、领先一筹。另外也不排斥有天才的因素。

  陈:教育学也承认有天才?

  沈:当然承认。只是这天才,是指某个人的天性禀赋、天生条件正好适应他所选择的事业需要。如搞音乐的需要灵敏的听力、灵巧的手指或天生优越的嗓音条件如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等。如搞画的,对线条与色彩的敏感。像高斯、华罗庚对数学,就有天才的因素在内。他的思维结构与智商水平适合搞数学。教育学承认有天才,在承认这些因素的同时,还注意到人们的勤奋程度。这种勤奋程度又与该人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喜爱程度构成正比关系的。这三个因素结合,加上找对了路子与事物规律——这当然还要靠一点机遇与运气,就成全一个天才了。你想,如果让一个色盲去画画,或者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搞声乐,那会有什么结果?

  陈:这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之意。不是干这个的,千万别勉强。

  沈:还有还没到时候,也别勉强。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孩子到该成才时,自会成才的。

  陈:那像何慕如上挂历、上封面有什么不好呢?这也是她自然条件好,才正好轮上她出名。说不定由此就可成一个小明星,演艺圈里多一个腕儿呢。你们不也就跟着沾光了?

  沈:这有可能性。但你这样怎么知道她是不是更适合当科学家呢?(见我诧异,沈一笑)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何慕当科学家,而是孩子在她这个年龄可塑性很大,还没定型,你过早地把她往那方面引,可能会影响她有更好的发展。就算是她幸运,上了封面成了明星。如基础不扎实,明星也不是真明星。现在不是老让人叹息演艺人员素质低下么?拿那个国际影后来说,她连杜甫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显得太没文化了?闹笑话现眼了?这样的明星,也只有在演艺界才可以混,因为有娱乐记者炒作,“众星捧月”地捧红,有大导演托,有周围这么多人帮衬,还有凭借综合艺术手段来营造,她只要把表情上面做到家就行了。因此有些人对某些演员撇嘴,说她们不就仗着脸蛋生得好、身段子生得好嘛?虽不乏偏见,有以偏概全的地方,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实情。这样的人,叫人佩服不起来。我不想我家何慕将来成为一个这样的明星。要成明星,也要像人艺的表现艺术家那样有文化涵养的,如于是之、李默然他们。还有去年中秋中央台的诗歌朗诵会,那个男演员叫濮什么来着的,(陈:濮存昕)对,濮存昕,把李白的那首《花间独酌》朗诵,发挥得多么好!发挥得这样好,除了嗓音条件外,还有那全面、扎实的文化素养给垫底儿。要想有扎实的基础,就不能焦急,就是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地来。要作恒星真正拥有自己的星座,而不仅仅做一颗流星,哗地划过去,耀一下眼,没啦。昙花一现,名噪一时,应是一个人的悲哀。能昙花一现的人,能名噪一时的人,他一定有某种才气、能力、天赋和灵气、聪明。但为什么不能成为长青树、大名家呢?说到底,不是江郎才尽,笔给谁夺去了,而是准备不足。缺乏潜力、底气儿。肉包子的肉都在褶上,看是好看,就是经不得咀嚼,没内容呀。俗话说这,叫绣花枕头。何慕,你说你要做绣花枕头吗,被人家取笑:绣花枕头稻草心?

  慕:谁要做绣花枕头?你才要做绣花枕头呢!

  沈(摇头):这孩子,快给惯坏了。当着伯伯的面,就敢这样跟妈说话。

  陈:那是你们民主做得好。

  沈:这倒是的。我们都把何慕当大人看,有事平起平坐,商量着办。何慕,你说不让你上挂历上封面,有没跟你商量?

  慕:商量是商量。只是你搬出这么多大道理来,我如何说得过你?

  沈:我能搬得出这么多道理,你为什么搬不出?你搬得出,我们就不听你的了?

  慕:你是大人,年纪比我大,书念得比我多呗。等我念到书比你多,我就说得过你了。(大家笑)

  沈:我也没对她期望那么高。只希望她将来能有一点真才实学,哪怕做个称职的白领,平平稳稳地工作到退休。只要她将来能真正幸福、快乐就好。

  陈:看来你还挺实际的。

  沈:我们这个家庭,因为从事的工作关系吧,都比较注重务实的。尤其在培养孩子方面。不像有的家长非要让孩子成个星啊腕儿的。今天学画明天学琴后天又折腾围棋什么的。恨不得立马把孩子变成张大千、齐白石、肖邦、莫扎特或者李昌镐、马晓春。

  陈:那样可就一幅画值老鼻子钱了。出去参加一场演出或比赛,就可挣上大把大把的银子。

  沈:许多家长,抱着的就是这种心理。还有的千方百计送到国外去读书,恨不得生育也最好生在外国,让他们一出生就拥有外国户口、美国绿卡。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快速致富了,在明天成为比尔·盖茨了。

  陈:其实即使在美国,也并不是人人都成为百万富翁的。而且孩子的成就,也并不只限于金钱的多少。梵高一生贫困,谁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呢?著名画家陈丹青回来,带回一个观点:如果是一个艺术家,在哪都成,不一定非到外国不可。在国外,谁也不会拿你当回事,你只要在画着,这当儿你就是搞艺术的。画画是如此,其他许多事也不如此吗?其实有许多事业,更可以在国内做的。说到这里,我顺便问一下,以你所见,中国家长目前最大的失误在哪?

  沈: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急于求成。

  陈:如果要你给家长们说一句话,给他们提个醒,你会说什么?

  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吧。

  陈:噢?

  沈:现在家长对子女要求太苛刻。考了90分以上回去还要挨训。他们自己呢?小时候可能常考个六七十分七八十分,考上九十分以上,要满路叫着回去报喜了:爸爸、妈妈,我考九十分了!从学习要求与设考目的看,一个学生考到九十分以上,那所学的课程基本上都掌握了。个别错的地方或者是粗心,或者做得匆忙没有细想,把个别知识点给用混了,或者有点忘记了。通过考试、考后讲评,错的、忘的,就给补回来了。因此,不必对考试分数过分在意,也不要求每次考试都满分。神仙也有打盹的时候呢。从人才成长的许多实例来看,在学校成绩中等的,也许将来到社会上,更有出息更有潜力可挖。好多在校成绩好的,到社会上后反而发展得不如成绩比他们差的同学,成就有限。陈舰平,拿我们这一届来说,是不是也如此?当年文科班这么多同学,你当年偏科,数学、外语不谈,就是历史、地理、政治,也有比你成绩好的,考分高的。但这些年下来,有几个在事业学术上有成就的?大都是混个一官半职而已,或者像我这样做教师匠。说来也就你是搞自己的专业创作,没改行。成就也大。

  陈(笑):看,你怎么说到我这一块来了?我是除了写作外什么也干不了。要不我也去当官发财了。

  沈:你就是会自己给自己调侃。

  陈:喂,沈晓雁,作为老师,你对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反感的是什么?

  沈:护短。

  陈:能举例说明吗?

  沈:譬如考试,他家的孩子成绩不理想,他不说孩子没学好,而是怪老师教得不认真。有的家长跑到学校,指着老师鼻子说:看你怎么教的书?我孩子这么聪明,怎会考六十几分?他各门功课都不错,为什么语文就学不好?一定是你上课有问题。——而事实上,他家孩子就是读书不用功。语文作业,如抄写生字、默写成语、拼音练习,都不好好做。再加上从不看课外读物,写作文颠来倒去老三篇用语,词汇贫乏,不得写作要领。水平怎能上得去?那个家长来指责的那个班,语文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组长上的,他的示范课都被请到南师大去上,水平应算是不低了。再说整个任课年级的学生语文成绩,在全区、全市也都是数得上的。同学考得好的,有110几分的,都快满分了。平均也在90来分呢。这学生家长的做法,就是护短。他不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反而怪罪老师。甚至有些还专门跑到教导处、校长室,要求换任课教师。遇上这样的家长,老师最反感了。

  陈:还有什么要家长注意的?

  沈:要注意关心孩子的情绪与在校的真实情况。有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不说,这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沈:有一次,我发现我家何慕情绪有些低落,不太开心。就想办法了解原因。结果是她的班主任竟打她。

  陈:啊,在南京这样的都市学校里,还有老师这样不文明的?

  沈:是啊。而且起因也不是何慕不好,而是为了何慕写了一句真话引起的。陈:什么真话,竟惹得老师打学生?

  慕:就是学校有测评教师的卷子,要学生评的。上面分了三项:良好,一般,较差。我觉得教师一般化,就写了“一般”。其他同学都写良好的。教师见我写的一般,说其他写良好的对教师有礼貌,从此就给我小鞋穿。常借故罚我,说我是班里最不负责任的班干部。有一次还打了我。后来妈妈知道后,到学校去反映情况。有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安慰、理解,我对这事也就看得开些了。反正我没做错什么。坚持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懂。

  陈:何慕真不错。沈晓雁,这和你们夫妇教育得当有关,换了其他家庭其他家长如不分青红皂白对受了委屈的孩子再加呵责,那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受到影响了。下面这些问题,沈晓雁,你看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谈谈的?

  沈:再谈谈这个问题吧(她指了一下采访提纲中关于“问题少年”的提问题),这正好老何回来了,有他那方面的案例资料与法律知识作参考。何:你们谈什么啊,牵涉到我。

  陈:凯频,谈问题少年的。是这个关于家庭教育与家长作用的书中要用的采访。

  何:问题少年,我战友少教所那儿关了一批。什么时候你来采访采访。

  陈:主要是就家长责任对问题少年影响方面的。最好还是已教育过来的例子。包括家长与孩子都教育过来的。

  何对沈:那你就举你同学校里那个高一复读的叫红红的学生例子吧。

  沈:我也正想说她。只是陈舰平我跟你说,如发表不能用她的真名。

  陈:这是常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事隐私权,是我们采访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沈:红红是她的花名,就是在娱乐圈里用的别名,真名叫什么我就不说了。她原在我同学校上的初中,后在市某重点中学上的高一,在高一下半学期出的事。被少教一年。放出后又到我同学学校再复读的。

  陈:少教一年,犯的什么事?

  何:性犯罪与抢劫罪,伙同同伙玩“仙人跳”“放白鸽”。

  陈:就是先搞色情诱骗,后讹财的那种把戏?

  何:不止是这样,还把人给用皮带绑了,抢了钱,把人关在车库里忘了,把人给关死了。

  陈:竟然有这种事?

  何:他们抢到手4万多块钱,四个人到广州去玩了半个月,还到香港去了两天,等玩够了回来才想起放人,人已在医院太平间存了好几天了。为首的判了十五年,她因年纪未到,犯罪情节最轻,给少教一年。

  陈:她是怎样走上歧路的呢?

  沈:红红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我同学做老师的初二时还被评过“三好生”,后来主要是她父亲有了外遇后,家庭搞得乱七八糟,她才发生变化,走上歧路的。陈:能说详细些吗?

  沈:她父亲原是一个机关的后勤处副处长,搞机关精简,人员分流。她父亲受命组建了一个为机关服务的公司,承包了名为招待所实为宾馆和车队、食堂(对内)与饭店(对外)。不到一年就赚了一百多万。这男人钱一多就心变野起来了,先和宾馆的一个女服务员有了暧昧关系,后来在宾馆底层与地下室开歌舞厅,和一个三陪女搭上了。发展到后来,竟公开带那女的,在宾馆开房长期同居。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恨得不得了,想一绝招:你有钱养小,我就赌。非把你赌得倾家荡产不可、把你输得跪地求饶不可!她母亲就招了几个麻友整日在家搓麻,也不给孩子做饭了,收拾家务了。孩子要吃饭,一甩几张百元票子:自个买吃的去。对孩子是不问不管了,说要钱只管说,咱们娘俩就要把他(指红红的父亲)用得精光输得精光,看他再拿什么钱去哄小狐狸精。因此,红红从此上学也不好好上了,拿了钱去消费,几百元一夜包房唱卡拉OK,抽烟、喝酒、跳舞、轧男朋友,都来了。最后发展到可与陌生男孩开房间的程度。后来搭到一个男孩子,是在一个夜总会里做“鸭子”的,两人一起到上海、成都转了一圈。到那时,她父亲才急了眼。控制她的费用,不准她去娱乐场所。她干脆来个不回家,跟做鸭的男孩子专在外面荡,那个男孩因有了红红也没人坐他的台了,两人最后生活都成了问题,于是红红就去做“三陪”,甚至还发生了两宗性交易。后来遇上另一对男女,男的是个劳教释放人员,女的是鸡。四人都遇上没钱花这一问题,于是就由那劳教释放人员想出了以那个鸡和红红为饵诱,抢劫钱财的坏主意。结果就发生了那宗犯罪案。案子发生时,红红还不到16岁。你看这种事,作孽不作孽?

  陈:从这事看来,她父母的对孩子放任不管与急了乱管,真的对红红走上歧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沈:苗儿为何能茁壮成长?是给予适当的培养。揠苗助长与放任不管或急了乱管,都是有害苗儿的。

  陈:后来如何把红红教育过来的呢?

  何:首先是少教一年,对她的思想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回来后,她父母也认识到原先的错误了。她父亲也和那个女的断了关系,回到家中来住了。她母亲也收手不赌了。三人一起哭着发誓,重新做人。并把红红送到沈晓雁同学的学校重新读书。红红上下学都由沈晓雁的同学陪着,她父母接送。渐渐,红红又回到正路上来了。

  陈:就这样简单?

  沈:说来容易,那不简单了?我同学还请我们与她父母一起制订学习与改造计划,针对红红的情况,父母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让她有家庭温暖感?她感情的失落通过什么方式来弥补。如何观察她的情绪、调节她的生活?包括陪她去看电影、唱卡拉OK,针对她爱上网喜欢电脑的特点,在学校让她参加学校的文学社网站维护和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就这样慢慢把她转化成一个正常的学生。在这件事上,学校固然做了一些工作,更多的工作是靠她父母自己做的。因为学生除了上学外,自由空间还是在家里。在那个空间里,她父母如何安排好,让她不生空虚感、不感到寂寞,至关重要。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为了帮助红红树立过去的生活为可耻的想法,她父母还想了一个借“网恋”治疗的主意。

  陈:哦?

  沈:她父母委托了一个高校的心理小组以网名和红红在网上交友,循循诱导她追求进步。从而把她的原先的心理给彻底矫正过来。当然这一切要保密的。也许她父亲这样做,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实际效果相当好。这,也算是E时代的思想工作新方法。你想一个白马王子就在虚拟世界里无处不在地看着一个女孩的进步,这对本来自暴自弃的红红影响有多大?陈:他们这样做,不怕将来“西洋镜”被拆穿吗?一旦折穿了,岂不让红红有新的失落感,给带来反复?

  沈:一个是网上生活的虚拟性,使红红对网恋的真实性的打折,心理有所准备,即使遇上假的,也不致太吃惊。第二个,待红红一切正常后,那个与红红交友“网恋”的“网友”将逐步淡出,到时,有新的朋友替代“他”,新的朋友在使红红摆脱前面网友的依恋之情后,再行淡化、退出。这就像引人上路一样,慢慢地,把她彻底引到正路上来,先是陪着走,最后让她独自走。这也是那所高校心理系一个网络时代心理治疗方案的实践。在实施之前,他们有过具体的可行性方案论证,你可以去访问那所高校心理系名为“心之桥”的心理咨询网站。

  陈:这一切真是异想天开。看来她父母为了转变她,确是花了一番脑筋的。尽管这种方式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因为这涉及到这样做,是否道德的问题。另外我想问一下,你对中学生早恋,怎么看?

  沈:中学生早恋,在现在有一定上升趋势。我对这问题是这样看的:中学生早恋,不是毒蛇猛兽、烈火洪水,用不着害怕,不要一提中学生早恋就谈“恋”色变。而是要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引导。

  陈:嗯,给予引导。堵,不如导。就像大禹治水。

  沈:对啊。就像治水。心理学和文学不是有意识流、情绪流这样的说法?还有你们作家形容爱情是什么?是“被一股电流击中”了。

  陈:西方文化中,如在西西里岛,就有谈恋爱的人被“电”击中的说法。

  沈:这就是说,那种感情是很强大的,它在一定时刻内是心理的主要感受,成为灵魂的主宰。成为生活的主流。

  陈(笑):这让我想起那有名的一段话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沈:中学生早恋,大都是初恋。那是对人生来讲最美好的感情,也是人生中最强烈的情感。你如盲目扼杀它,这对人性来说是很粗暴残酷的践踏。另外一个呢,未必有效,它带来逆反性,会造成高压反弹。第二个呢,即使你采取高压政策,暂且把它压下去了,但它只要有可能,还会再冒头出来,就像对抗的两股力量。而从这角度来讲,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加,青春意识的觉醒,那股爱情的动力能源越来越强,两力相较,你肯定越来越处于弱方,到头来非得失败不可。因此,对这早恋,要加以引导。

  陈:引导是对的。理论上、理性上大家也承认。但具体做起来,很多人就往往成了美国大兵“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了。

  沈:是啊。这就有个方法问题,要讲究方法、方式。

  陈:说具体点,这可是将来向家长们支招啊,他们要按你说的去做的。

  沈:首先你得先明白谈恋爱的双方的感情深度,要找双方谈,问明双方的打算。你得和他们透着心亮着肺地掏心里话,以心换心,取得他们的信任,肯把他们的真情告诉你。然后你再根据两人的相恋程度,作不同的引导、劝说工作。如两人已确定了恋爱关系,你首先要表示祝贺,祝贺他(她)找到了生命的另一半。然后从他们的角度分析眼前的情势:准备多长的恋爱期,在这期间双方要完成那些目标?职业理想、学业理想,以后的家庭理想、经济理想。然后引导他们如何化恋爱为动力,实现人生的阶段性任务。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劝他们别一时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要有成家的心理准备,将来为人父、为人母的心理准备。如他们只是在谈,还没有从情爱转为性爱,便要劝说他们珍重对方与保持自尊,把爱情的幸福留待以后,正式结婚后品尝。如他们已经发生了性爱,那就要告知他们必要的性卫生、性知识和生育知识、计划生育知识,告诉他们为人父母与生活的不易,劝说他们不要做未婚爸爸、未婚妈妈。既害自己,又害孩子。如果他们还只是处朋友阶段,那么做思想工作就着眼于当前主要任务是什么?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矛盾,如何用最好的方式表达爱情?从而使他们明白真正的爱情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谈情说爱也要有资格的。什么是谈情说爱的资格?那就是要有这种能力给对方以幸福。而要做以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我想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同学们会觉得你真心为他们设身处地地设想,是为了他们好,而不是为了保自己的位置,不是为了做工作而找他们谈话。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效果。陈:沈晓雁,你这样循循善诱,做工作应会起作用的。那么我现在抛开场面话,从内心讲,你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是赞成还是反对?

  沈:从职业上讲,我应该反对。没有哪一个中学教师会公开说,我支持学生早恋的。但从人性角度讲,我赞成或叫支持已谈恋爱的学生谈恋爱。因为对已产生的爱情,已在谈的恋爱,你反对,这实际上是不道德的。爱情是利他的,爱情是人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力量。既然爱情是利他的,是无害的,只有美好,只有产生好的、积极的效果,为什么要加以反对呢?这爱情要来时,控制也控制不住,它既然早来了,那就按早来的方式欢迎它。那种强制中学生不谈恋爱的一刀切做法,是不人道的,反人性的,那才是灾难。我们应该宣传健康、科学、进步的恋爱观,让爱情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真的,爱情处理好了,是可能让人产生激情,使思想变得更敏捷、更活跃,把书念得更好的。当然,最好是学生能在学生时代以学业为重,等学有所成后再谈恋爱。但我们总不能让一个人学业未有成就不谈恋爱了。如这样,那干脆国家颁布一个《恋爱法》,宣布没考上大学或不念好中学的,一律不许谈恋爱。——但这样,能成么?

  陈:凯频,你和沈晓雁,是不是在中学时就有这意思了?因为你们大学时并不同学、也不在一地啊?

  何(笑):这是一级机密。如要采访这个,是要交费的。

  沈:好,我老实对你说吧,我们在中学虽有这意思,但心里彼此默誓:如考不上大学,就算了。有这答案,你满意了吧?

  陈:好,这答案好。你们是以实际行动,为中学生早恋者做出了榜样。古人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你们改成:学业未成,何以恋爱?好。我要把你们这句话,向中学生早恋者推荐。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一个走南闯北的母亲和她的儿子(2001/12/24/ 17:45)
家长批判大家谈(2001/12/24/ 17:37)
不教而教,大而化之(2001/12/20/ 17:34)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里人(2001/12/20/ 17:19)
素质教育就是精神美容(2001/12/20/ 17:11)
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 中国家长批判 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分 类 信 息
投真实一票 获精彩大奖!
:首医大反射培训招
   国际财务会计证书
   王府装饰培训取证
   莱茵春天德语学校
   成软件人才上GNIIT
   北外培训中心招生
:圣诞节花给最爱
   进口车其实也不贵
   聆听春之先赞歌
   做女人"挺"好
:颐和园=谊和缘
   新网络服务器平让
:最新飞行器广告
   超级星期天招商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城市先锋网友会
:省内游优惠线路
   蔡屋围发展大厦租
:“郑明明” 送大礼
   千禧平安夜狂欢
:多功能车热销
   痘为何与年轻结缘
:好大夫美牙器
   超乎所值的性价比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